科创十年·出彩北京丨张剑辉:做智能储能领域的领跑者
近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政务新媒体平台推出“科创十年·出彩北京”专栏,进行系列主题报道和人物报道,集中展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牢记嘱托、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以及向更高水平迈进,早日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为大家带来第九篇《张剑辉:做智能储能领域的领跑者》。
2023年11月4日,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博思创”)迎来了12周岁的生日。
自2011年成立以来,海博思创一直专注于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传统发电、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终端电力用户及智能微网等“源-网-荷”全链条行业客户提供全系列储能系统产品,及储能系统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储能系统智能网联、储能资产数字化运营。
扎根北京海淀12年的海博思创,从不到10人的创业团队,发展到如今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独角兽企业,靠的是什么?
天生的“乐观派”
“海博思创就是几位‘海归博士想创业’。”海博思创董事长、总经理张剑辉如此解释公司名称的由来,12年前,他和两位海归硕士、博士一起创立了海博思创。
张剑辉于1995-2001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攻读本硕,后赴国外攻读博士。毕业之后,他曾在海外工作,后于2010年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当时觉得相比国外而言,新能源广阔的应用市场在国内,自己的技术在国内这个大市场肯定更有用武之地。”
2011年,张剑辉与两个国外工作时期的老同事钱昊、舒鹏联合成立了海博思创。由于创始团队成员均有丰富的研发技术背景,公司成立之初,业务主要聚焦于智能电网储能系统与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相关产品研发。
12年过去了,海博思创从几个人的纯科研企业起步,如今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几百人规模、“科研创新+智能制造”相结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最初的时候很艰难,我和团队成员们把个人积蓄拿出来,甚至抵押了个人房产进行贷款,用作启动资金以及前期的研发投入。”回想创业之路,张剑辉感慨万千。
“虽然一开始很苦,但我一直相信我们做的事情肯定能成。”张剑辉说,自己属于天生的“乐观派”,创业的梦想始终没有动摇过。
在创业过程中,有人害怕风险变得畏手畏脚,也有人看到机遇积蓄力量,张剑辉显然是后者。
“随着一个一个项目做起来,公司也在不断积累业界经验和口碑。”在张剑辉看来,做企业一方面需要在研发创新上持续投入,一方面也需要有“工匠精神”,不断推动最新科技和顶尖产品的落地与商业化,才能在长期竞争中获得成功。
“由于入场时间足够早,公司已经建立了渠道优势和丰富的经验。”张剑辉坦言,不断保持技术和产品的领先,这也是海博思创实现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持之以恒修炼“独门绝技”
“公司刚成立的前几年,一直在进行技术和产品的积累。”张剑辉说,2018年开始,海博思创进入储能商业化探索阶段。2021年之后,国家陆续出台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储能行业快速发展,海博思创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快步进入了储能规模化发展期,并持续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023年4月,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3)公布了2022年度中国储能企业系列榜单,海博思创再次位居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国内市场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榜首。这是自2020年以来,海博思创连续三年蝉联第一。
“一方面,很多人觉得我们比较幸运,赶上了国家支持‘双碳’发展的政策红利;另一方面,海博思创的前十年在产品、技术、团队等方面进行不断积累,最终成就了我们现在的爆发。”张剑辉说。
自成立以来,海博思创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将研发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公司自主研发了从电芯建模到储能系统集成,从储能整站系统最优控制到储能场站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产品,掌握了储能系统中电芯级-电池模块级-电池簇级-电池系统级-整站级的设计、智能制造、智慧运维及运营技术。
同时,海博思创非常重视业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基于长期的数据积累,海博思创建立了仿真模型,可以准确预测电池全生命周期状态、循环寿命、能量输出、功率价值等,对电池的效率形成精准评价。如今,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CMA和CNAS认证的电池及系统测试实验室。该实验室积累的大量相关数据,将对公司进行新一代产品开发、技术迭代起到重要作用。
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大的安全隐患来自储能电池。在储能系统安全领域,海博思创联合商业伙伴共同开发了半固态磷酸铁锂电池。半固态电池进一步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可以降低电池在各种极端情况下的温升,在电池层面上实现了本质安全。目前,该产品已实现商业化量产。
十余年来,海博思创专注储能系统集成细分领域,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持之以恒修炼“独门绝技”,为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
目前,海博思创参与的储能系统设计与项目建设达300多个,投运储能项目的装机容量超过15GWh,已申请了30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拥有150余项软件著作权。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北京市的创新基因和产业集聚,为海博思创这类成长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张剑辉表示,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海博思创自开始创业就选择将公司落地北京,主要看中了北京在人才、技术、创新活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尤其是海淀聚集了北京乃至全国顶尖、全球领先的高校、科研院所等。
2022年,北京市支持海博思创牵头成立了北京市未来电化学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的单位,考虑到下游应用场景的需求,推出了创新性储能系统,助力前沿技术转化落地。该创新中心主要围绕新型储能系统集成应用难题,发挥各单位的优势,持续开展关键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使得新技术能够快速迭代,加速产业化进程。
“作为‘链主’,我们能更快地把新技术应用到项目中去。”张剑辉说,借助创新联合体,当高校院所中的科学家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后,能快速的将技术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并通过不断地积累,实现产品创新迭代。
随着市场对产品需求量的扩大,海博思创曾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主动了解、主动协调,在位于房山的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公司建成了智能制造基地和实验测试中心。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的“研究院研发办公——标准厂房就地产业化”的模式,可以同时满足海博思创的研发创新和生产需求。
张剑辉介绍,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海博思创也在珠海设立了面向海外的智能制造基地。“希望通过3-5年,实现公司海外业务和国内业务持平,成为世界级储能行业领先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市调研了3家独角兽企业,海博思创就是其中之一。
在调研中,李强总理指出,储能在能源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广阔市场空间。要把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伴随着我国“双碳”进程的不断深化,储能作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万亿赛道才刚刚开始。如今的海博思创,正快速奔跑着,迈向新能源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