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6亿年前古生物被刨,为何科学界也要挨板子
如果瓮安古化石群早有如今的知名度,或许不会遭到被破坏的厄运。科学界忽视科普,或者说没有科普意识,有时会给科研本身带来麻烦。
评论员 李鹏 编辑 李乃麟
最近,贵州瓮安的古生物化石群在挖矿中被破坏引爆舆论场,更让整个科学界痛心不已。相关信息披露以后,当地政府和企业被放置到了舆论的刀尖。不过,科学界应该思考的是,如果瓮安古化石群早有如今的知名度,或许不会遭此厄运。
▲瓮安磷矿南堡采 区( 穿岩洞矿区) 鸟瞰(来源:网易新闻)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的说法,贵州瓮安县境内的北斗山磷矿,保存了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动物化石(大约距今6.1 亿年前),为研究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记录。“这是目前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早期历史的唯一窗口,全世界就这一个,挖了,就没有了。”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当地磷矿开采的不断拓展,这里大量经典的地质剖面已经消失不见了。有媒体报道称,瓮安县的磷矿挖掉了地球6 亿年的历史。由于这种说法在各种媒介平台上被引爆,因此舆论哗然。
现在的问题是,对于目前发现的这个全球唯一的古生物化石群的保护,相关科学家和当地政府的认识并不一致。尽管科学界认为这种古生物化石群很重要,但是当地政府在此前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最终导致了科学悲剧的不断发生,并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根据目前所掌握的信息,主要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科学家和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存在“断点”。据媒体报道,瓮安县政府工作人员称县政府此前并不知道科学家划定的3 个化石保护点。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则表示,与当地政府有“断断续续”的沟通,地方政府很配合,但当地人事调整频繁,新来的领导就又不知道了。其二是相关科普严重不到位,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不管是当地的政府官员、磷矿企业还是普通民众,他们都对这里极为重要的古生物资源缺乏充分的认识。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长期以来这里并没有针对古生物化石群制定完善稳妥的保护方案。
因此,现在出现了这样严重的古生物学悲剧,一味指责当地政府和相关磷矿挖掘企业有失公允,相关科研主管部门、研究单位及科学家自身也应反思。在此次事件之前,尽管瓮安古化石在古生物学界无人不知,相关科研论文已经发了不少篇,但走出科研圈,又有多少人知道瓮安古化石,听说过它的宝贵价值?试想,如果从事发掘和研究的科学家团队从发现化石之初就能抽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在科普和宣传上花一些心思,不仅让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和民众认识到这是比磷矿宝贵千万倍的宝贝疙瘩,而且努力向全社会宣传瓮安6 亿年前古化石的考古价值,让它早早就具备如今的知名度,谁还敢将这些宝贝裹挟在磷矿中破坏殆尽?
我们看到相关科学家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特意在4 月召开国际研讨会,就是为了使化石保护更有说服力,可惜,这个会议来得太晚,会议正召开时3 个保护区已经被挖空了一个。最后,还是诉诸于媒体,开采才得以叫停,当地也紧急出台了保护方案。
瓮安古化石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科学界忽视科普,或者说没有科普意识,有时也会给科研本身带来麻烦。
▲ 瓮安磷矿北斗山 采区远眺(来源:网易新闻)
另外,科学研究和地方经济发展如何实现有效结合也值得深入思考。瓮安是贵州省比较贫困落后的区域,经济极为不发达,多年来当地都是依赖这里丰富的磷矿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瓮安县60% 的财政收入都是来自于磷矿及其附属产业。在这种局面下,要求当地大量牺牲磷矿产业换得古生物化石群的积极保护显然得不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积极支持。但是,这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这里作为目前全球发现的唯一的、最完整的6 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本身就是极为重要的科普资源和旅游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其经济效益未必不如开采磷矿。遗憾的是这些年来,科学界并未将上述道理传达给当地政府和百姓。
实现科学研究和地方发展的和谐并不是没有鲜活的例子。比如在贵州的平塘县,目前刚刚建成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基地就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科普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当地民众和政府也积极为相应的科学研究提供最大的便利。此地刚刚被国家旅游局和中科院列为全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想必未来也会给当地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
平塘的经验值得瓮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