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把人体冷冻这样的“科幻性”尝试留给民间资本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8-21 11:27:29   阅读量:0

中国本土首例人体全身冷冻术在山东完成。此类“科幻性”前沿研究适合民间资本从事,而政府部门需做的是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办法。

评论员/罗中云 编辑/陈永杰

最近,关于“人体冷冻”的话题再次登上各媒体热搜榜。据报道,中国本土首例人体全身冷冻手术在山东完成。49岁的展文莲成为中国本土实施的第一例人体全身冷冻者。此前的2005年,科幻小说《三体》编审之一,重庆女作家杜虹离世,家人将其头部冷冻在美国的阿尔科(Alcor,美国最大的人体冷冻机构)。

其实人体冷冻并不算新鲜事物,截至去年底,全球已经有300多位被医学上判定为死亡的人,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中。最早的一位践行者,被冷冻大约已有50年。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尚未有一位冷冻者获得复苏。

人体冷冻技术是科幻世界里的常见桥段,也是人们一种对于生命不断延续的美好愿望。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目的是人在患上绝症后,期待未来医疗科技进步,攻克现在的绝症,在未来“复活”后获得治疗,从而使生命能够延长。

这种研究还有另一种意义,那就是用于星际旅行。由于星际距离太远,按照目前的宇航技术和人类寿命,必须提高宇宙飞船的速度、延长人类寿命,而采取人体冷冻延长寿命,适时唤醒,则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案。

目前来看,前者显然是推动人体冷冻技术研究最主要的动机。在关于人的生命研究领域,类似的技术此前有冷冻各种细胞、冷冻精子、冷冻卵子、冷冻器官等,而作为整个人体的冷冻,应该说既是对前面那些已成熟或半成熟技术的“升级版”,也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命科学前沿研究。

从理论上讲,通过低温冷却,可将生物体冷冻至极低温,而在需要时再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沉睡的生物体复温,被唤醒的生物体仍可保持着活性。不过这种技术毕竟太过前沿,理论能不能最终实现谁也说不清楚,因此从提出设想起就被不少人当成商业骗术,称其为“无法兑现的支票”“贩卖虚假希望”。

这种技术的确前景难料,涉及很多个学科,不稳定,不成熟,即便按照目前的冷冻技术保存下来,未来能否解冻“复活”并未可知,技术风险很大。除此之外,人体冷冻的伦理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有观点就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医学上既已判定死亡,就应顺其自然,让死者入土为安,而不应采用某些手段人为干预。作为一种前沿性的研究,各种可能性都存在,因而还可能面临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商业风险、法律风险等。

尽管面临种种不确定性,以及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但作为一项探索性科学研究,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严格遵守科学伦理、法律法规以及科学规范的前提下,无论其背后是否有商业动机,最终结局如何,这样的科学探索都应该得到公众的理解与宽容。

事实上,过往很多的重要科技成就,无不是在质疑、挫折中一步步获得的。对于人体冷冻技术,有媒体就评论,“作为与死亡的一种抗争方式,它不仅对于未来医学病例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似乎也为那些着实放不下逝者的家属提供了一定的心理支撑和希望。”

进行人体冷冻对设备、冷冻材料等要求很高,耗资巨大。因此有人担心把宝贵的科研经费用在这种虚无缥缈的技术研究上是浪费。但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美国的阿尔科,还是主导展文莲手术的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其人体冷冻的经费并不依赖于财政拨款,而主要来源于商业机构、公益基金、社会捐助,当然相当一部分由被冷冻者家属承担。

这也是符合人体冷冻技术实际情况的。毕竟,面对一种不确定性风险高、周期漫长、只服务于少数人,且不涉及重大国计民生的科学研究,并不适合由国家来主导,也不适合由政府财政支持。不过这当中,政府主管部门并非就可以做个完全的旁观者,在条件许可时应允许甚至鼓励体制内有兴趣的科学家参与。在相关政策或审批方面,只要不违背国家法律、社会道德,也可以考虑开一些绿灯,为相关研究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部门需要做的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办法。因为一项新兴技术在研究与应用过程中不仅会带来积极意义,还可能伴随着大量的社会风险。以人体冷冻为例,如果过了若干年后,被冷冻者亲属反悔要求带走“病人”怎么办?人体冷冻机构倒闭或转行了怎么办?冷冻过程中技术出故障,造成被冷冻者机体损坏怎么办?如果被冷冻者哪天真的醒过来,但亲人都已不在人世了怎么办?……

虽然在做人体冷冻手术之前,各方都会签订相应的协议,但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并不是一纸协议能完全防范的。之前无论是人工代孕、器官移植、精子卵子冷冻与解冻等也都有协议约束,但实际发生的纠纷仍层出不穷。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对于人体冷冻这样有实际应用,而且会有越来越多人参与的新兴科技,前瞻性地研究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防范各种未知社会风险,引导这项科学研究更好地造福人类,是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