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民科学素养,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公众喜闻乐见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科普?在传播顶端,我 们的科学家有多少人在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如何才能把科 普工作融入“春风化雨”的精神,达到“润物无声”的传 播效果?为了尽快实现中国公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精 神的提升,科学家、媒体、政府部门都应该“撸起袖子加 油干”。
撰文/李大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科普作家)
编辑/吉菁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作为科学传播研究学者和科学技术普及实际工作者为之一振。虽然在《中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及其他政府文件中都对科学精神有所谈论,但是,当领导世界上最大国家的政党将其作为一项重大理论和长期发展计划提出,其作用与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我国早期留学回国的学者和科学家在发达国家留学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意识到科学不是“分科之学”,而是用科学方法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和探讨的认识论和价值观。他们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时候就提出“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呼喊。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时,国际学术界对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跃升至“公众理解科学”的综合概念。这个概念就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虽然在某些学术讨论中谈到“科学精神”,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提升。尽管如此,在“公众理解科学”和后来的“公众科学素养”概念的讨论中都涉及到科学精神。
谈及科学知识,似乎大家都知晓其概念与范围。但是,科学精神则过于抽象。对国内外的讨论进行大概归纳,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科学研究的本质;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科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概率意识、证据意识);应用中的伦理问题;科学与环境的关系等。
当然,科学知识绝不是与科学精神无关而单独存在的。试想,一个人如果不懂基本的科学知识,如何谈及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呢?从这个角度讲,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一个民族的文化中,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重要吗?这个问题,如果放在100年前,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当一个民族连饭都吃不饱,连衣服都没有时,挣扎于战火纷飞时,科学有用吗?如果一个民族连孩子上学都是大问题的时候,科学有意义吗?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强国,科技强国。在大时代背景下,强调科学精神具有另外的重要意义。那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GDP总量,也不完全取决于衡量富裕的其他标准,更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科学意识。很难想象,一个民族的大多数人不知道宇宙诞生于大爆炸;不了解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不懂得抗菌素只能杀死细菌而对病毒没有任何作用;不懂得地球板块移动学说;不懂得恐龙并不与人同时代生存;更不知道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比较研究方法,以及概率分布;不懂得算命和占星术都与科学无关……试问:这个民族会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吗?
从这个意义上讲,习主席的讲话中谈及的科学知识普及与科学精神具有同样的强国意义。但是,在公众理解科学的国际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科学素养水平还是低于发达国家的,尽管这些年来进步已经很快了,但是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面临的任务正如习主席在讲话中谈到的“不平衡”的问题,同样表现于城乡、不同群体,其科学素养的差距巨大。尽管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居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可能已与西方国家相差无几,但是,“短板效应”仍然显著存在。
我国在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传播系统中的短板,就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团体不能仅仅注重轰轰烈烈,而更应该注重底层存在的问题:公众喜闻乐见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科普?读书?科学电影?在传播顶端,我们的科学家们有多少人在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呢?如何才能把科普工作融入“春风化雨”的精神,达到“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呢?
为了尽快实现中国公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精神的提升,科学家、媒体、政府部门都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与此同时,还应该“低下头去仔细看”,仔细研究短板存在的根源,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强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