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视频裁判,不完美的技术也值得叫好
无论VAR还是“鹰眼”,这些引入体育领域的新技术或多或少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应肯定,这些新技术的引入适应了各运动项目发展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
评论员/柯观 编辑/吉菁菁 供图/视觉中国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激战正酣,除了赛场内运动员的龙争虎斗,围绕本届赛事的一些炫酷科技也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其中最为人瞩目的,当数在世界杯这样的大赛中首次采用的视频助理裁判(VAR)。
VAR是英文Video Assistant Referee的缩写,也被称作“视频助理裁判”。但其自身不作裁决,主要通过遍布足球场上的多个摄像机镜头,多机位,多角度捕捉场上球员的每一个细小动作,从而将比赛画面与虚拟画面结合,实现全方位无死角、清晰即时3D式还原比赛细节,帮助主裁作出更加精准的判罚决定。
引进这套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裁判对于重大判罚的正确率,减少争议,让比赛更公平。因为VAR的画面也会向观众公布,因此其判罚的透明度也大为提高。按照国际足联官员的说法,引入此套技术以后,本次赛事判罚准确率已从之前的93%上升到了超过99%,争议性判罚大为减少。
体育领域类似的技术还有很多,比如由足球比赛中的门线技术发展起来的所谓“鹰眼”系统,它能追踪记录球的路径,也可以预测球未来的路径。其意义在于克服了人类观察能力上存在的极限和盲区,帮助裁判对球是否越线做出精确公允的判断。
这些新技术在提高体育赛事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之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足球界人士表示,视频助理裁判让足球比赛变得不像以往那样流畅,尤其是在紧张激烈的比赛当中,总是暂停比赛会严重影响观赏性。足球比赛本身偶然性就很强,裁判的误判也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或特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比赛的悬念就失去了很多,其关注度、话题也会少很多。
也有人认为,足球运动中的一些身体接触仅靠VAR,也很难判断其性质,最终还是得由裁判来定夺,而裁判无论作出哪种判罚,各方的看法都会不一致,有的仍然会引起很大争议。
应该承认,无论VAR还是“鹰眼”,这些引入体育领域的新技术或多或少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应肯定,这些新技术的引入适应了各运动项目发展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知道,在这些技术引入之前,包括足球等运动项目的公平性就已存在很多非议,尤其是一些重大赛事中的关键性误判,不仅影响到运动队或个人的成绩,甚至直接影响此项运动的声誉和前途。正是要使体育赛事更公平、更有观赏性、更能体现体育精神,才有了这些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通过科技与人的互动或互补,实现体育赛事的发展与进步。
当然,科技并非万能,也不可能带来完全绝对的公平。比如在一些体育领域,一些高科技装备的应用,就使得“公平性”反而受到了威胁,包括游泳比赛中出现的“鲨鱼皮”泳衣,跳远比赛中用弹力更好的鞋,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速影响的球衣……有这些装备的运动员,明显就在比赛中比那些没有的处于更有利的位置。而要解决这些争议,既要靠科技本身的发展,也要靠运动项目本身的规则约束。
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科技发展的动力是需求。原来的技术无法解决已经出现的现实问题,或者新技术能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产生的新需要,都会为其市场化带来源动力。新技术或新产品在应用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难以十全十美。就如某款翻译软件,刚推出时曾被媒体称为翻译界神器,号称要取代人工的“同声传译”,在实际应用中却仍存在很多不足,如翻译不准确、对一些语义理解错误、错别字连篇、无意义的语气词过多等。
但这些新技术或新产品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实际上只能说是“发展中的问题”,与其因为这些缺陷、不完美就弃之不用,粗暴拒绝,不如通过一定的方式,积极推动其改进创新,让技术或产品在不断的应用—改进—应用中走向成熟,服务于更多的行业领域。
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最终上市,到成为市场认可的成熟产品,中间往往会经历很多曲折。业界对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有“死亡之谷”的说法,过不了“死亡之谷”,就意味着这项技术无法产业化应用,也就没有了未来。
市场规律无可厚非,但我们可以为科技创新与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而要营造这样的环境,就要有“容错”“允许不完美”的心态。美国的硅谷之所以取得传奇般的成功,就在于那里的失败者不会受到歧视,而会得到善待。他们对创新失败的评价与众不同:“如果你不是经常失败,就说明你没有努力去创新。”
这个意义上说,类似于世界杯足球赛中视频裁判这样新技术的应用,尽管不完美,但仍是值得我们期待与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