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心理体检: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8-12 10:38:59   阅读量:0
      说到体检,历来的常规体检不外乎内科、外科、眼科、口腔、耳鼻喉、B超、生化等生理指标。日前,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健康体检操作常规》中,首次将心理体检纳入健康体检范围。这意味着,你在参加单位健康体检时,可自测一下压力指数、焦虑指数等心理健康方面的指标。
  
  心理健康早该受到重视
  
  也许经常听到一些名人身患心理疾病的事例,崔永元抗击抑郁症多年、作家三毛严重失眠并伴歇斯底里现象最终在医院自缢而死、诗人顾城心理崩溃导致杀妻后自缢等等,这些看起来离我们很远而且显得那么不可理解,但是如果我们不去重视各种压力,就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例如,焦虑中的社交焦虑障碍,16-22岁青少年中发病率达到7%-8%,对后期的工作、交友有很大问题,特别是在找工作双向自主选择的时代,对很多患者的找工作造成障碍,越来越引起重视。其实每个人都有抑郁情绪,但要将情绪和疾病状态进行区分。我们说的抑郁症、焦虑症是病态的。症状和疾病有严格区分,临床上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往往还会通过精神检查、实验室仪器检测做判断,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早关注早治疗”。
  
  很多精神疾病都会伴随躯体障碍,比如睡眠障碍、躯体疼痛等。在抑郁症中,躯体障碍可能高达69%伴有躯体症状,辅助检查查不到原因,内科、外科无法检查,焦虑症出现躯体症状往往更多,如果情绪问题解决了,躯体问题也就消失了。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钟杰说,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往往不会主动求治,身边具备心理健康知识的人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
  
  “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很好的预防措施,能够增加求治的动机和概率。心理疾病并不羞耻,就像感冒一样,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他说,中国心理健康领域的瓶颈在于主动的求治意识,纳入体检选择项目对于提高这一意识非常有益。
  
  开始聆听内心的需求
  
  腰酸、背痛、头晕的生理状况很容易就被察觉,心、肝、脾、肺的病征也常常被人们视为重要的衡量健康的标准。但是此次北京市优先将心理健康体检也列入常规体检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诠释着对健康的新理解。
  
  在今天,民众有机会感受和亲历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发展机会,也承受着雾霭、高房价、职场竞争、交通拥堵、子女入学等诸多压力,这可能带给你一些你自己解释不出的情绪压力。
  
  北京市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杜兵说,心理健康体检被列入常规体检意味着市民在医疗机构提供的健康体检服务中,将有机会选择“聆听自己内心的需求”,根据需要进行自我干预和调试,如果问题严重也能尽早寻求专业治疗。
  
  据介绍,心理咨询在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普遍,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更高,咨询和治疗体系比较完备。在德国,从幼儿园小朋友到中小学生,他们每年都要接受一次心理检查,而且从小就上心理课,学习自我调适。
  
  心理健康体检目前主要通过信息化软件中的心理健康测量表进行评估,软件根据每个参与者的回答进行分析并给出自我干预方案,参与者本人先进行自我干预和调试;如仍未缓解,则会被提示寻求心理咨询机构或到医院心理卫生科治疗。
  
  目前,各医院和体检中心的心理体检项目大致包括:情绪、个性、人格、婚姻家庭及人际交往等,基本涵盖了人们心理状况的各个层面。《北京市健康体检操作常规》给出了心理健康评估的方法以及常用的心理健康测试表。当你情绪持续低落、焦虑、抑郁、恐惧、失眠,通过自我调节又难以缓解,应该考虑心理检查。
  
  心理体检难免有顾虑
  
  心理健康体检的普及在一方面对市民的健康意义颇大,但是站在另一角度,这却同时成为了一些人的担忧。
  
  北京的上班族在参加单位心理健康体检的问题上,更加担心的是自己的面子和职业发展。“我有脂肪肝,即便被人知道了也没关系,但如果我有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问题,我就不想让别人知道。因为心理问题很容易被误解成精神病。”陈女士在新街口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她说体检结果本来是个人隐私,但经常某个同事体检发现异常,不到一周几乎整个公司都会知道。“如果大家都知道我心理有问题,我还能在公司呆下去吗?”一些人更担心的是心理体检的结果会不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现在岗位竞争挺激烈的,如果发现心理有问题或者性格有缺陷,就很有可能被职场所淘汰。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心理体检会成为职场新歧视确实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担忧。单位健康体检,难免会被有些单位用以衡量“人才”的标准。在目前,性格不合、言语较少等,这些情况都成为过拒收或开除员工的理由。
  
  心理体检列入健康体检范畴后,如果个人隐私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那些有“问题”的员工势必会受到伤害。心理疾病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严重的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没有明显的界线,社会上对此也存在误解与歧视。假如健康隐私保护不力,则很容易伤及存在心理疾病的职工,让他们不仅得不到早期预防和治疗,反而背负更加沉重的心理包袱。因此,在心理体检日趋普及的当下,也要做好隐私防范措施。
  
  除此之外,用人单位也应该正确的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杜兵介绍,在中国,心理问题常被与精神疾病混淆,被“妖魔化”。事实上,每个人在一生中不同时期都可能发生心理问题,例如青少年期、职场期、更年期等,其中一些如果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干预和调试,完全可以安然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