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2016中国科幻季不忘初心重装出发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9-20 11:54:39   阅读量:0

“星云奖”颁奖盛典、高峰论坛、圆桌对话……2016中国科幻季“盛装”而至。从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到国内老中青三代科幻作家齐聚一堂,再到国内外科幻相关领域的重量级嘉宾,这样的盛况在中国科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从官方到民间对科幻这样的重视,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看上去中国科幻的前景一片光明。不过身在行业内的科幻作家们,在欣喜之余,也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冷静地拒绝着外界的各种诱惑,不忘初心,继续在科幻的道路上默默耕耘。

千亿产业市场中国科幻作家能否撑起?

文/凌晨(科幻作家)

对于中国喜欢科幻的人来说,2016年的9月有一种甜蜜的味道。科幻活动接踵而来,太多的科幻作家,还有科幻杂志、动漫、影视、评论等等相关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漫步在北京街头,连空气中都充满了幻想的气息。仿佛眨眨眼睛,都会触发时空开关,迈入不可知的未来。

2016年9月,北京,中国科幻季,就这样发生了。

▲ 9 月10 日,国际科幻高峰论坛圆桌对话,4 位业内大咖畅所欲言,探索科幻未来

天上掉下个中国科幻季

2015年8月23日,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的最佳长篇故事奖。雨果奖被称为“科幻艺术界诺贝尔奖”,这也是雨果奖第一次颁发给亚洲人。这件事情在中国掀起一个小小的科幻高潮。在国家提出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大背景下,科幻所带来的超越时代的视野,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以及许多产业对泛科幻元素的诉求,终于得到了来自政府部门的回馈——国家要重视科幻了。

于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中国科幻季,通过大半年的酝酿,终于变成了现实。科幻季由中国科协主办,活动内容包括2016中国科幻大会、第二十七届“银河奖”颁奖典礼和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盛典三大板块,科幻明星进校园、当代科幻名家对话、科幻作家签售活动、中国科幻史展、科幻嘉年华、科幻片展映等活动点缀在板块之中。

科幻的春天将要来了吗
 

▲ 2015 年8 月23 日,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在中国掀起了小小的科幻热潮

2016中国科幻季的活动非常密集,参与活动的嘉宾,既有国家副主席、科协与文化部门的主要领导这样的官方重量级人物,也有世界科幻大会主席等活跃的国际科幻人,国内科幻作家更是老中青三代成名作家全亮相,其他科幻相关领域来宾也不乏重量级人物。嘉宾之多,级别之高,在中国科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但是科幻会因此繁荣吗?科幻季的两个主会场,北航音乐厅有878个座位,国图音乐厅有1150个座位,科幻季的主要活动采用报名制拿会场门票。这两个会场,座位都没有坐满。而在国图音乐厅对面的首都体育馆,因为林忆莲的演唱会,人头攒动。

没有群众基础,科幻文学,科幻的思维方式,能够称为社会的潮流吗?答案不言而喻。

但在群众基础还不是很雄厚的时候,科幻产业已经呈现出爆发的态势,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都急切地需要科幻内容,一个巨大的市场前景鼓动着方方面面的人心。这也是科幻季的高峰论坛吸引了科技和影视企业高管的原因。但和科幻产业发达的地区相比,我国科幻图书长篇新书出版2015年只有28种,美国2015年新科幻长篇有396种。科幻作家数量,美国是1797人,日本是480人,而中国只有210人。出过书、更成熟一些的作者大概就只有十几位了。

不忘初心,重新出发

中国科幻的现状,核心作者和从业者是很清楚的。毫无疑问,2016年科幻季的高规格,尤其是中国科幻大会由中国科协主办,李源潮副主席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是一个关键性信号,表明了中央政府对科幻的肯定,也厘清了对科幻的某些混乱认识,这对中国科幻的发展必定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但当前中国科幻发展,问题重重,其实并不如人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水滴奖组织者沙锦飞认为,一两篇小说拿国际大奖,并不能够充分说明中国科幻的创作水平。科幻要发展到一个相当的水平上去,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创作,只有在大量的基础性创作水平普遍提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精品,这才是科幻创作水平的真实体现。

科幻本身是一个典型的小众文艺类型,普通读者(观众)甚至一些资深的科幻迷们对科幻的认识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偏差,对科幻的研究和普及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艰巨任务。再次,科幻又是一个典型的链式产业,从杂志图书的创作出版、到影视的创作发行、到主题公园及衍生品开发等相关行业,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顾自身的发展。中国科幻电影之所以几乎空白,问题的症结也正在这里,科幻文学与电影之间存在着一条看得见但却摸不着的鸿沟,相互之间的理解、交流问题很大,合作就更谈不上了。

郑军,第七届“星云奖”最佳科幻长篇奖获得者,他认为,“有政府层面的背书,科幻事业会发展得更为顺畅。可以预料今后不少地方科协和作协会将科幻列为工作重点,给予各种扶持。当然,可能有些人瞧不上这些,但我觉得在中国,不管做什么事业,政府支持仍然是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现在社会各界对科幻的重视已经足够了,反而是科幻作家们迟迟拿不出更多配得上这些重视的作品。再往下如果中国科幻发展势头仍然不好,板子要打回给作家这一边。”郑军很担心,中国科幻作家的水平能不能配得上从几十万到上亿的投资,能不能贡献出相应的产出。

郑军的担心也是许多科幻作者的共识。令人高兴的是,作者们都有丰富的创作计划,也根据各自情况制定适合的发展路线。对刚刚获得加速度的中国科幻来说,优秀的原创作品是能否撑起未来百亿甚至千亿科幻产业市场的关键。

好在,科幻小说家们很清醒,拒绝外界各种诱惑,不忘初心,坚持创作,才是科幻立足的根本。■

(本文作者凌晨新书《离开地球表面》已于近日正式出版)

TIPS

中国科幻作家们将要忙些什么?

陈楸帆

近期考虑创作面向青少年的科普科幻作品,也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虚拟现实,想把更多中国科幻作品以新的科技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

飞氘

会继续创作小说,同时也推出更多对中国科幻的学术研究成果。

苏学军

相比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更多时间的积累,所以我们缺的是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杨平

我近期将专注在想象近未来人类社会演变的短篇作品上。

沙锦飞

今年设立的“水滴奖”是一个更加注重科幻影视发展方向的科幻大奖。今后我们会把这个奖做得更好。

王晋康

我的年岁已高,此前的高密度创作不会再继续了。除了比较舒缓的创作外,还会继续在科幻活动、新人挖掘上多少尽一点力量。

郑军

从去年十月份起,我就给自己订了个计划:写一本新的,改一本旧的,循环进行。这段时间有不少出版社和影视公司找到我,我都如实告诉他们:以前的东西自己都不满意,等修改到满意了再拿给你们。

凌晨

继续短篇科幻小说创作,争取今年写出2~3篇。少儿科幻小说会有大约10本在明年推出。希望自己能更活跃,文笔更出色。

论坛“亮剑” 科幻在碰撞中前行

文/ 记者 苗珊珊

未来已经到了,只是还没有平均地分布
 


 

▲张益肇,微软中国亚洲研究所副院长
 

今年是AI(人工智能)这个词语诞生的第60个年头,关于人工智是否会取代人类的问题依然争议不断。在我看来,人具有价值体系,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拥有的,未来希望机器人可以做一些比较繁琐的工作,但是人可以帮忙做一些更为复杂的工作。目前AI的应用有像小冰、小灵为代表的扮演着人工助手的聊天机器人,而在未来,将走上AI+HI(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的发展方向。AI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遇到困难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就交给HI,人就可以帮忙解决这些问题。

科幻作家和科学有关系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我不是作家,不能评判科幻小说的科学性,但科幻作家跟科学是有联系的。我的工作就是证明人的演化,历史选择的是一种积极的天性,其中最主要的天性就是奇妙无比的大脑皮质。它让我们有了思想、有了感情,有了一种憧憬未来的能力,并且无时无刻在想象着未来,有时候是刻意,有时候可以刻骨铭心,有时候就是不经意地做个白日梦,只不过你不知道。

刘慈欣:我要写的是超现实,而不是超自然
 


 

▲刘慈欣,科幻作家

世界科幻没有非要基于科学,有的科幻小说和科学没有关系,基于科学的科幻小说只是科幻小说中的一种,并且是已经过时了的。我是尽量把想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遵循一个原则,让自己的小说写的是超现实的东西,而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这是我写作的基本底线。

对于人类的未来,这是不少科幻作品中的终极母题。在我的畅想中,最悲惨的未来莫过于人类彻底灭绝;而最光明的未来,则可能很乏味。当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都被技术所解决,想得到的就得到了,那么人们可能会面临心理上的死亡。所以,我最希望看到的,最光明的可能,是人和机器结合起来,提取各自的优点互相补充,建立一个很完美的世界。

科幻电影中特效制作必不可少


 

▲Sebastian Carrillo,好莱坞特效大师

科幻电影被称为人类电影工业的明珠,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电影水平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为了呈现科幻中很多神奇的景象,特效制作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像科幻电影中的一些镜头,经常会应用很多的一些空间,太空中的一些物件,星球外的东西我们当然没办法直接用镜头在太空外捕捉,演员也演不出来,所以我们首先要现实地去制作一些科幻电影和一些镜头,就必须要用一些特效的镜头,把技术变成艺术,把魔术变成现实,这是一个现实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