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蚯蚓一分为二后,新个体的意识还会一致吗?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3-08 11:41:03   阅读量:0

蚯蚓被一分为二后,两部分新个体的意识还会一致吗?

再生(Regeneration)这种能力很神奇,在很多种动物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功能。最熟悉的是壁虎断尾求生,然后可以重新再生出新的尾巴。而在一些无脊椎动物,如海绵、海星、水螅、涡虫、蚯蚓等,它们的再生能力更惊人,身体受损分离之后能够进行体细胞胚胎发生,分别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现在来回答问题。首先,这种分离之后形成的当然是不一样的个体:它们都能分别地再生出一整套独立的代谢及神经系统,除了基因型一样之外,这些“兄弟个体”之间完全是相互独立的。

然而它们的身体毕竟都曾经来自同一个“母本”,那会不会在“思维”上会有一些共同的“继承”存在呢?

至少在涡虫中,某种程度上是有这种现象存在的。

2013年的时候,有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涡虫对于强光有一种本能的躲避反应,但是这种对光的反应是可以训练的。利用涡虫对食物本身的正向反应,把食物放在强光区,开始几次,涡虫都会在暗区徘徊,一段时间后才敢进入强光区吃食物。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涡虫开始慢慢地“熟悉”这样一个环境,到强光区获取食物的时间越来越短。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强光区内安全,有食物”的记忆至少可以存在14天。

当确认这些涡虫已经“熟悉了”这样一个环境、“掌握了”这样一个记忆后,研究人员将这个涡虫的头部彻底去除,并利用10天左右的时间慢慢等其身体再长出头部成为新个体。

这时,再把这些新个体带回来它们原本“熟悉”的环境中,一开始它们移向食物的速率与未斩首之前没有经过训练的涡虫差不多,但是这些涡虫在经过一次“培训”之后,仿佛突然间又想起来了,它们奔向食物的速率明显快于那些同样“培训”了一次,但未斩首之前未经过训练的涡虫。

这说明涡虫再切除头部之后,再生的个体仍然保留有“母本”的记忆(至少是部分的),哪怕是没有“得到”头部的另一半个体。这表明这些原始的记忆并不完全存在于脑(涡虫中为脑神经节)中,而且在再生后又可以重新印记到新的“脑”中。所以可以想象,这两部分个体在记忆或者某些思维上应该是有一定共通的。然而这其中的机制为何,仍然是一个谜。

■知乎ID:Mr-HH,中南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在读

衣服为什么会缩水?

衣服缩水是因为纱线膨胀,你没看错,缩水反而是因为吸水膨胀!

织物一般是由经纬纱线交织而成,当纱线吸水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导致纤维直径增大。经纬纱线相互抱绕,彼此间的交错点相互固定,如果纬纱的直径增大了,经纱就一定要增加长度,才能保持抱绕纬纱的状态。当自然干燥后,由于纤维纱线之间摩擦阻滞,限制了纱线自由移动,织物就仍保持收缩形态。织物下水后经晾干往往是面积缩小,厚度增加和表面不平。

膨胀后与膨胀前相比,纱线直径变大,纱线彼此靠得更紧密,且纤维曲折率增大。一部分纱线长度消耗在弯曲部分上,这样就会导致纤维紧缩,变小。在衣服晾干后由于摩擦力的存在难以在自然条件下恢复原样。

缩水是绝大部分纤维都会存在的状况,只是缩水程度不同。

一般来讲,天然纤维(棉,羊毛,蚕丝)的缩水程度要高于化学纤维(涤纶,尼龙,腈纶)。因为天然纤维结构和吸水性不同于化学纤维。举个例子:夏日里经常买的纯棉体恤,经常会发生缩水现象(品质低廉的棉织物更易发生,品质高的经过防缩处理)。而锦纶面料的冲锋衣是很难观测到缩水现象的。

那么已经缩水了的衣服该怎么办呢?很遗憾地告诉大家,织物缩水具有不可逆性,缩水就很难变回来了,因为有纤维间摩擦阻力,纱线间交织阻力影响。

网上介绍的让衣服再次湿水洗涤,再用外力固定拉伸。这种方法很容易受力不均匀,导致尺寸规格与洗涤前不同。同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衣服缩水,再次洗涤依旧会缩水。

想从根本上解决缩水就请选择优质面料,低端面料会因为成本原因而省去防缩整理。对于缩水很敏感的衣服建议去干洗,干洗溶剂不易使纤维膨胀。

另外,不要轻易尝试网上那些加醋、加酱油等偏方,对部分纤维会造成不可逆染色及损伤。

■知乎ID:二氧化硅,轻化工程专业

为什么地铁上的空调总是夏天太冷,冬天又热过头?

地铁空调不舒服,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大城市的地铁,比如上海、北京,都是历史绵延已久的,列车空调的性能老化也不可避免。

其次,以上海地铁来说,需要行驶在高架桥、地底甚至海边的环境,室内外温差巨大,而列车空调的调节能力又相对较差,所以会出现时冷时热也不为奇。

其三,比较老式的地铁列车,空调的调节都是通过挡位来实现,并不能实现“调到几度就几度”,只能通过不同挡位来调整风量和冷热程度。

最后,地铁列车上的人很多,每个人的体感温度有差异,所以地铁只能执行一个相对比较僵硬的标准。上海的标准是:当外界的环境温度达到35℃时,车内平均温度不高于27℃;当外界温度超过35℃时,车内平均温度与外界的温差不小于7℃。

这个标准当然是僵硬的,衣服穿得多少,是否站风口,身体情况如何,都会影响体感温度。同时,因为“众口难调”,所以地铁方面也很难即时根据乘客需求调整。这几个因素综合作用,就导致地铁的空调不甚舒适了。

■知乎ID:纽太普,前地铁条线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