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丢失引发的恐慌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6-27 18:09:31
阅读量:0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约82%来自天然环境,约17%来自医疗诊断,其他来源大约只有1%
【正文】
日前,“南京环保”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惊动众人:5月7日,天津宏迪工程检测发展有限公司在浦六北路188号中石化五建院内探伤作业期间,丢失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一枚。一枚丢失的放射源,牵动了许多南京人的心。幸而经专业人员“地毯式”搜寻,在丢失86个小时后,放射源铱-192终于被找到,被安全放入铅罐。4名肇事工作人员被公安机关依法刑拘。
此次事故中,一名工人王某曾将放射源铱-192放入口袋3个多小时,受到辐射已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被诊断为“急性轻度放射病”,无生命危险。
放射源是什么?那些属于放射源?对我们有哪些用处和危害呢?
曾经丢失的放射源
每当提到放射源、或辐射等字眼,人们总会不自觉的感到恐惧。这与放射源丢失或被盗后,偶发的一些伤人事故不无关系。
1992年,一个装有钴-60的金属圆柱,彻底改变了张芳和家人的人生轨迹。11月19日,张芳的爱人张有昌来到忻州环境监测站建筑工地,正要干活时,看到一个金属圆柱体在阳光下闪着亮晶晶的光。
他捡起来,随手装进外套的右边口袋。3个小时后,张有昌出现了恶心、肚子疼,不断呕吐……四天后,一直陪护张有昌的二哥张有双也病倒了,脸颊和腮腺出现和弟弟一样的紫色。
2005年黑龙江哈尔滨的白某,误捡回一枚放射源铱-192并放在一楼的家中,结果造成周围住户受到不同的程度的辐射伤害。
2006年7月,南京金陵检测公司,由于管理不善,将一枚硒-75放射源丢失在山东,致使一名工人无意间捡到。据事后了解,出事时这枚硒-75放射源的活度已经大大衰减,只剩9%,但仍对这名工人造成损伤,身体出现多处灼伤或溃疡。
这些事故仍历历在目,除了令人惋惜的结果,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偶然却相似的因素,如被辐射者均是无意中捡到放射源,在不知情下将其放置在身边,并经过较长时间的照射。那么,这些与最终致伤、甚至致亡的结果是否有关呢?
“放射源对人体致害程度,与放射源强度、衰变时间、人体接触时间等因素相关。不论如何,近距离、长时间接触放射源,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是毫无疑问的。”清华大学核环境工程教研所所长王毅教授告诉记者。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辐射防护与环境防护系主任唐双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国内外都曾发生因好奇捡拾放射源给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的案例,但民众无需恐慌,建议少接触来历不明的金属,外面精美、夜间发光的物体也尽量少接触。如需接触,最好是先到相关机构对其进行检测。
据卫生部统计,1988年至1998年的11年间,我国共发生各类放射事故332起。受照人员遍及各类放射应用行业,受照射总人数达966人,并造成5人死亡。332起放射事故中,放射源丢失被盗类的事故就达258起,占事故总数的78%,是发生率最高的一类事故。
意外接触放射源不用恐慌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核辐射防护专家徐榭说,根据放射强度的不同,放射源可分为五级,一类源放射性最强,此后依次衰减。过度的放射源辐照,短时间内可能造成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下降,对人体有较大伤害。其次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灼伤等症状。最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死亡。另外,受到辐照的人今后患癌症的可能性也与辐照的强度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放射源是极其少的。工业用途的放射源主要分布在实验室、工厂、核电站等场所,密封性好,对这些区域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对经常接触放射源的使用者来说,都会接受专业的辐射安全等训练,并有严格的出入登记制度,以及安全检查手续,以确保放射源在安全的保存区域内。
此次在南京肇事的放射源,名为“铱-192”,属于伽马(γ)射线放射源,半衰期为74.4天,平均能量0.355MeV,比活度高,射线可穿透10~100mm钢板。这种放射性金属,可检查机械设备本身是否有裂纹或内部损害,在建筑、电力等领域使用广泛。让一粒黄豆大小的铱-192和32毫米(一本书厚度)的钢板,相隔1.5米距离,照射40分钟后,射线能穿透钢板。
不过,此次肇事的铱-192已经历两个半衰期,活度为II类源下限,在完全无遮蔽情况下,相距30米外,对人体就不会造成伤害。
王毅告诉记者,对于放射源,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与专业人士,肉眼均很难分辨。尤其是剧烈源,一般放置于不锈钢材料中,封闭严格,不经过专业仪器是探测不到的。幸运的是,目前探测设备的灵敏度非常高,微量的放射源都可以探测出来。
一旦接触到放射源,该如何处理?王毅认为,首先要分辨接触的是密封源,还是非密封源。如果是密封源,将他放在离自己越远的地方越好,不需要别的处理方式。如果有短时间接触,可到医院检查是否有机械放射病,比如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如果接触到非密封源,即粉末状或液体状的放射源,第一时间用肥皂清洗双手和有过接触的皮肤,更换衣物。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一旦身体被放射性污染,自己无法处理,则只能求助于专业人员。
监管放射源严还是松?
南京丢失放射源铱-192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疑问,放射源为什么会丢失?是否有监管不力的情况?为何37个小时后才被披露?
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源的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必要的事故应急措施。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和放射性染事故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就南京事件而言,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管失误是不存在的。王毅认为,南京放射源丢失事件,应该是公司管理不善,操作人员极端不负责任造成的。根据国家相关要求,检测前后,均要确保相关设备和放射源的归位。涉事企业可能面临永久性吊销执照的处罚。
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贵平在发布调查情况时也证实:该公司的辐射源的所有购买、保存等登记管理手续都合情合理,唯一的漏洞是对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管理放松。7日凌晨作业完成后,工人未按要求对现场进行射线检测。具体案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南京大学环科所所长朱晓东指出,这则个案也提醒我们,对放射源的管理不妨再严苛一点、再细心一点、再规范一点。因为,辐射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人们可能受其影响而不自知。放射源作为辐射安全监管的重点,对其监管切不可有丝毫马虎,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但是同时,王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购买放射源需要层层审批,管理上有点过严,甚至影响到使用。如实验室要购买一个放射源,哪怕是备用源,首先要向学校的辐射防护办公室打报告,由该办公室到北京市环保局进行审批,审批之后才可购买。”王毅说。另外,没有监控就没有保存放射源的资质。以清华大学“源库”为例,四周均布置监控,从旁边经过都能够记录下来。此外,作为从业人员也有具体要求,每年必须进行一次放射性体检,根据生化指标确定是否适合从事放射性相关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培训,每次3-5天,并通过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相关从业资格的考试。
“相关部门处理该事件的过程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王毅说。
无需谈放射就色变
2009年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利民辐照厂发生了卡源故障,但网上谣言称“发生爆炸”,造成了部分不明真相群众的恐慌,甚至出现逃荒人潮。后经专家评估和现场监测数据证明,未发现辐射源泄露周边污染情况,且最终放射源并未造成任何损伤。
王毅表示,第一时间披露相关事件有可能引起类似恐慌,但不及时向公众告知实情,这种处理方式也并不理想。
他解释说,目前国家环保部已将南京丢失放射源铱-192事件定性为重大辐射事故。作为探伤放射源,应属于剧烈级,使用伽马(γ)探测器,一般在10米外就可探测到放射源的存在,只要寻找的方向正确,很快就可找到。如果及时告知公众放射源的样子,一旦有人发现会马上向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告知放射源的放射性距离,也可以避免有人将它放在身上。因此,处理类似事件,还是应该及时向公众告知。
南京市探伤放射源丢失重大事故发生后,环保部于5月13日紧急下文,要求在全国范围开展以高风险放射源为重点的紧急专项检查,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维护社会安定。
北京市环保局及时多方关注跟踪了解事件进展,同时组织相关部门,迅速采取紧急措施,筹划加强北京市相关工作。据悉,下一步北京将尽快实现放射源GPS定位和γ剂量监测数据实时同步;建立放射源监控体系,加强对放射源在运输、使用全过程的实时监控。
在监控管理之外,还有一些事情值得关注。王毅直言,目前的放射源监控已经相当严格,相比之下公众对放射性的认知存在偏差等问题则更加急需解决。
公众对于放射源的恐慌,一部分来自不解。一旦正视放射源,不难发现生活中的放射源几乎无处不在。
如装修需要铺地砖和墙砖,这些都具有放射性。一切物质都由 “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中心有 “原子核”,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不稳定的原子核会发出各种“射线”,这就是 “放射性”。
换言之,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体本身都有放射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约82%来自天然环境,约17%来自医疗诊断,其他来源大约只有1%。
因此,王毅建议,应客观、正确地看待放射源,无需谈放射就色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约82%来自天然环境,约17%来自医疗诊断,其他来源大约只有1%
【正文】
日前,“南京环保”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惊动众人:5月7日,天津宏迪工程检测发展有限公司在浦六北路188号中石化五建院内探伤作业期间,丢失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一枚。一枚丢失的放射源,牵动了许多南京人的心。幸而经专业人员“地毯式”搜寻,在丢失86个小时后,放射源铱-192终于被找到,被安全放入铅罐。4名肇事工作人员被公安机关依法刑拘。
此次事故中,一名工人王某曾将放射源铱-192放入口袋3个多小时,受到辐射已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被诊断为“急性轻度放射病”,无生命危险。
放射源是什么?那些属于放射源?对我们有哪些用处和危害呢?
每当提到放射源、或辐射等字眼,人们总会不自觉的感到恐惧。这与放射源丢失或被盗后,偶发的一些伤人事故不无关系。
1992年,一个装有钴-60的金属圆柱,彻底改变了张芳和家人的人生轨迹。11月19日,张芳的爱人张有昌来到忻州环境监测站建筑工地,正要干活时,看到一个金属圆柱体在阳光下闪着亮晶晶的光。
他捡起来,随手装进外套的右边口袋。3个小时后,张有昌出现了恶心、肚子疼,不断呕吐……四天后,一直陪护张有昌的二哥张有双也病倒了,脸颊和腮腺出现和弟弟一样的紫色。
2005年黑龙江哈尔滨的白某,误捡回一枚放射源铱-192并放在一楼的家中,结果造成周围住户受到不同的程度的辐射伤害。
2006年7月,南京金陵检测公司,由于管理不善,将一枚硒-75放射源丢失在山东,致使一名工人无意间捡到。据事后了解,出事时这枚硒-75放射源的活度已经大大衰减,只剩9%,但仍对这名工人造成损伤,身体出现多处灼伤或溃疡。
这些事故仍历历在目,除了令人惋惜的结果,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偶然却相似的因素,如被辐射者均是无意中捡到放射源,在不知情下将其放置在身边,并经过较长时间的照射。那么,这些与最终致伤、甚至致亡的结果是否有关呢?
“放射源对人体致害程度,与放射源强度、衰变时间、人体接触时间等因素相关。不论如何,近距离、长时间接触放射源,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是毫无疑问的。”清华大学核环境工程教研所所长王毅教授告诉记者。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辐射防护与环境防护系主任唐双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国内外都曾发生因好奇捡拾放射源给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的案例,但民众无需恐慌,建议少接触来历不明的金属,外面精美、夜间发光的物体也尽量少接触。如需接触,最好是先到相关机构对其进行检测。
据卫生部统计,1988年至1998年的11年间,我国共发生各类放射事故332起。受照人员遍及各类放射应用行业,受照射总人数达966人,并造成5人死亡。332起放射事故中,放射源丢失被盗类的事故就达258起,占事故总数的78%,是发生率最高的一类事故。
意外接触放射源不用恐慌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核辐射防护专家徐榭说,根据放射强度的不同,放射源可分为五级,一类源放射性最强,此后依次衰减。过度的放射源辐照,短时间内可能造成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下降,对人体有较大伤害。其次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灼伤等症状。最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死亡。另外,受到辐照的人今后患癌症的可能性也与辐照的强度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放射源是极其少的。工业用途的放射源主要分布在实验室、工厂、核电站等场所,密封性好,对这些区域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对经常接触放射源的使用者来说,都会接受专业的辐射安全等训练,并有严格的出入登记制度,以及安全检查手续,以确保放射源在安全的保存区域内。
此次在南京肇事的放射源,名为“铱-192”,属于伽马(γ)射线放射源,半衰期为74.4天,平均能量0.355MeV,比活度高,射线可穿透10~100mm钢板。这种放射性金属,可检查机械设备本身是否有裂纹或内部损害,在建筑、电力等领域使用广泛。让一粒黄豆大小的铱-192和32毫米(一本书厚度)的钢板,相隔1.5米距离,照射40分钟后,射线能穿透钢板。
不过,此次肇事的铱-192已经历两个半衰期,活度为II类源下限,在完全无遮蔽情况下,相距30米外,对人体就不会造成伤害。
王毅告诉记者,对于放射源,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与专业人士,肉眼均很难分辨。尤其是剧烈源,一般放置于不锈钢材料中,封闭严格,不经过专业仪器是探测不到的。幸运的是,目前探测设备的灵敏度非常高,微量的放射源都可以探测出来。
一旦接触到放射源,该如何处理?王毅认为,首先要分辨接触的是密封源,还是非密封源。如果是密封源,将他放在离自己越远的地方越好,不需要别的处理方式。如果有短时间接触,可到医院检查是否有机械放射病,比如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如果接触到非密封源,即粉末状或液体状的放射源,第一时间用肥皂清洗双手和有过接触的皮肤,更换衣物。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一旦身体被放射性污染,自己无法处理,则只能求助于专业人员。
南京丢失放射源铱-192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疑问,放射源为什么会丢失?是否有监管不力的情况?为何37个小时后才被披露?
据《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源的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必要的事故应急措施。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和放射性染事故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就南京事件而言,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管失误是不存在的。王毅认为,南京放射源丢失事件,应该是公司管理不善,操作人员极端不负责任造成的。根据国家相关要求,检测前后,均要确保相关设备和放射源的归位。涉事企业可能面临永久性吊销执照的处罚。
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贵平在发布调查情况时也证实:该公司的辐射源的所有购买、保存等登记管理手续都合情合理,唯一的漏洞是对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管理放松。7日凌晨作业完成后,工人未按要求对现场进行射线检测。具体案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南京大学环科所所长朱晓东指出,这则个案也提醒我们,对放射源的管理不妨再严苛一点、再细心一点、再规范一点。因为,辐射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人们可能受其影响而不自知。放射源作为辐射安全监管的重点,对其监管切不可有丝毫马虎,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但是同时,王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购买放射源需要层层审批,管理上有点过严,甚至影响到使用。如实验室要购买一个放射源,哪怕是备用源,首先要向学校的辐射防护办公室打报告,由该办公室到北京市环保局进行审批,审批之后才可购买。”王毅说。另外,没有监控就没有保存放射源的资质。以清华大学“源库”为例,四周均布置监控,从旁边经过都能够记录下来。此外,作为从业人员也有具体要求,每年必须进行一次放射性体检,根据生化指标确定是否适合从事放射性相关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培训,每次3-5天,并通过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相关从业资格的考试。
“相关部门处理该事件的过程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王毅说。
无需谈放射就色变
2009年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利民辐照厂发生了卡源故障,但网上谣言称“发生爆炸”,造成了部分不明真相群众的恐慌,甚至出现逃荒人潮。后经专家评估和现场监测数据证明,未发现辐射源泄露周边污染情况,且最终放射源并未造成任何损伤。
王毅表示,第一时间披露相关事件有可能引起类似恐慌,但不及时向公众告知实情,这种处理方式也并不理想。
他解释说,目前国家环保部已将南京丢失放射源铱-192事件定性为重大辐射事故。作为探伤放射源,应属于剧烈级,使用伽马(γ)探测器,一般在10米外就可探测到放射源的存在,只要寻找的方向正确,很快就可找到。如果及时告知公众放射源的样子,一旦有人发现会马上向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告知放射源的放射性距离,也可以避免有人将它放在身上。因此,处理类似事件,还是应该及时向公众告知。
南京市探伤放射源丢失重大事故发生后,环保部于5月13日紧急下文,要求在全国范围开展以高风险放射源为重点的紧急专项检查,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保障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维护社会安定。
北京市环保局及时多方关注跟踪了解事件进展,同时组织相关部门,迅速采取紧急措施,筹划加强北京市相关工作。据悉,下一步北京将尽快实现放射源GPS定位和γ剂量监测数据实时同步;建立放射源监控体系,加强对放射源在运输、使用全过程的实时监控。
在监控管理之外,还有一些事情值得关注。王毅直言,目前的放射源监控已经相当严格,相比之下公众对放射性的认知存在偏差等问题则更加急需解决。
公众对于放射源的恐慌,一部分来自不解。一旦正视放射源,不难发现生活中的放射源几乎无处不在。
如装修需要铺地砖和墙砖,这些都具有放射性。一切物质都由 “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中心有 “原子核”,有的稳定,有的不稳定。不稳定的原子核会发出各种“射线”,这就是 “放射性”。
换言之,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体本身都有放射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受到的放射性照射约82%来自天然环境,约17%来自医疗诊断,其他来源大约只有1%。
因此,王毅建议,应客观、正确地看待放射源,无需谈放射就色变。
重点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