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真实的“蛙儿子”历险记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2-08 16:36:18   阅读量:0

撰文/弼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

编辑/刘昭 供图/朱弼成

最近,你的朋友圈一定被《旅行青蛙》刷屏了,“蛙爸,蛙妈”们时刻分享着“娃儿子”的足迹……可你有没有想过,现实中的青蛙是怎么长大和“出门旅行”的呢?

俗话说:“常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大自然中到处都是可怕的陷阱,不管你是微小的虫子、美丽的蝴蝶,抑或神秘的蜥蜴、恐怖的蜘蛛,稍不留神,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开胃小菜。这里没有绝对的安全,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捕食关系,更没有永远的王者。

▲斑腿泛树蛙趴在树叶上,大大的眼睛看上去十分可爱

第一阶段:从卵开始,未雨绸缪

从卵到蝌蚪,再到蛙,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坎坷的过程。蛙一出生就不得不面对重重困难:大部分蛙产完卵后便对卵不闻不问,任凭大自然与捕食者处置。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小蛙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积极面对。早从卵的时候起,它们就已经未雨绸缪,为了给蛙卵提供一个安全处所可谓“机关算尽”。

大部分的蛙卵都是产在水体的中下层,这样不可避免地会被水虿(音:chài)等肉食性水生昆虫和鱼吃掉。聪明的花姬蛙选择将自己卵产在水面上——蛙卵借助水面张力的作用,漂浮在水面上,有效避免了蛙卵受到水底捕食者的掠食。

如果你还是觉得蛙卵待在水里不安全,大可以直接让蛙卵与水里的捕食者隔离。雄仙琴蛙会选择在离水塘不远的地方筑巢,巢穴跟水塘大致平行,但并不直接接通。待卵在巢穴中发育成蝌蚪,准备好探索外面的世界后,它们会借助雨水的作用来到池塘,开始新的生命历程。

与仙琴蛙相比,斑腿泛树蛙更甚一筹,它们直接将卵产在密封的卵泡里面。雌蛙用后腿搅拌产生泡沫,泡沫最外层在接触空气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变硬,将蛙卵封存在里面。卵泡除了为蛙卵提供水分、氧分以及发育过程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外,更为它们创造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港,斑腿泛树蛙的卵泡简直就是个绝佳的育儿室。卵泡通常产在水塘上方几片交织在一起的树叶上,等到蛙卵发育成蝌蚪,蝌蚪从卵泡底端的黏液上挣脱下来,掉进水塘。

▲斑腿泛树蛙的泡沫卵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蛙都会学着去筑巢或者形成卵泡,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克服这一难题的呢?

小小的眼斑刘树蛙对竹筒情有独钟,它们不仅在竹筒内求偶,更在竹筒里产卵。小小的竹筒,捕食者根本无法进去,即便是像蜘蛛一类的昆虫进去了,也拿水里的蛙卵没辙。更重要的是眼斑刘树蛙不用花费多余的时间来筑巢或者产卵泡,一举两得。

同样,并不是所有的蛙都像眼斑刘树蛙那么幸运能找到自己的“竹房子”,神奇的负子蟾选择将卵产在自己的背部皮肤上,背着卵到处走。估计它们觉得把卵放到哪儿都不安全,还是觉得带在身边比较妥当吧——这也很符合“行走江湖”的作风!

▲聪明的花姬蛙选择将卵产在水面上

第二阶段:小蝌蚪的求生之路

然而,即便是在父母的“精心策划”下,蛙卵平安度过发育阶段,长成蝌蚪,等待着它们的仍然是残酷的现实。这段时期,对幼小的蝌蚪而言至关重要,它们将面临一生最大的危险和挑战。

为了躲避捕食者,花姬蛙的蝌蚪选择在紧贴水面的地方活动,身体呈透明状,这让来自水底和岸边的捕食者都很难发现它们。

相比较而言,住在小巧精致的竹房子里的眼斑刘树蛙蝌蚪要安全多了。整个蝌蚪阶段都住在竹筒里,一直到蜕变成幼蛙,既不用担心受到捕食者的骚扰,也不用担心饿着肚子,它们以竹筒内的腐殖质和青苔为食。

▲眼斑刘树蛙的竹房子

大自然才是最大的敌人,如果连续干旱,静水坑和竹筒都将干涸,小蝌蚪们在劫难逃。箭毒蛙干脆将蝌蚪背在背上,走到哪,背到哪。胃育溪蟾的蝌蚪则是待在母亲的胃里完成蜕变过程,从雌蟾胃里吐出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发育成幼蛙了。母爱太伟大了!

第三阶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侥幸存活下来的蝌蚪,在经历了重重的困难和考验后,终于蜕变成了青蛙。这个时候,它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跳跃、攀爬、游泳等技能。虽然境况稍有好转,但它们不敢有一丝松懈。想最终在危机四伏的丛林里存活下来,一方面需要一定的“武器装备”,同时还要足够的智慧和勇气。保护色、警戒色,甚至装死、用毒,都是它们关键时刻的求生秘笈。

保护色是动物界中最常见的防身策略,也是最重要的求生秘笈。虽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若能按兵不动,全身而退,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细刺蛙和花姬蛙背部的颜色不仅与栖息环境极为相似,背部的花纹和疣粒使得它们与周围环境更加“协调”——细刺水蛙背部的深色疣粒很像沙粒的形状,花姬蛙背部的斑纹也起同样的作用。

▲细刺水蛙背部的深色疣粒很像沙粒

警戒色是生物自我保护的另一重要秘笈。这些亮丽的颜色对捕食者往往有信号及警示的作用,使捕食者避而远之。东方铃蟾,又称火腹铃蟾、红肚皮蛤蟆。行动迟缓,当受惊扰或遇敌害攻击时,会举起前肢,头和后腿拱起过背,形成弓形,整个腹面颜色极为醒目,橘红或橘黄与黑色相间,掌部橘红色,这是向捕食者暗示此处有毒的一种信号。箭毒蛙鲜艳的外表同样具有警戒色效果。

保护色也好,警戒色也好,如果都不管用,一旦大敌当前,蛙就只能拿出终极秘密武器——装死了,这个办法对于很多不喜欢吃死尸的捕食者来说很管用。如果不幸被捕食者“盯”住了,斑腿泛树蛙会马上把身体缩成一团,放慢呼吸,耷拉着脑袋,双手高举抱头,眼睛紧闭。这个看似非常无辜的动作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斑腿泛树蛙会趁捕食者“纳闷”的时候夺路而逃。

▲斑腿泛树蛙独一无二的装死行为

蟾蜍之所以能“横行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有毒”。蟾蜍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耳后腺就是其中最大的两块毒腺。如果遭遇捕食者的攻击,蟾蜍会膨大身子,露出毒腺,分泌白色浆液,射向捕食者的眼睛和口腔。身怀此等绝技,对蟾蜍来说,行走江湖也不再是难事。

此外,大家熟知的箭毒蛙更是用毒的佼佼者。

在危机四伏、弱肉强食的自然界,蛙家族想要生生不息、繁衍昌盛,就要做好“卵——蝌蚪——蛙”中的任何一环。不管是未雨绸缪,还是亲力呵护,不管是使用毒液,还是装死诈降,它们的智慧和勇气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们很小,但并不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