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走了,“蓝”能留下吗?
这次APEC会议期间采用的停工、限号等举措,只是临时的措施,在会议结束后,这些措施就不再实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APEC蓝”就无法持续。
“APEC蓝”,是最近风头最劲的新名词。因为这个名词代表着北京天空中那抹令人期待的湛蓝以及风中那一丝丝香甜的味道。
11月13日,记者从北京市环保局获悉,APEC会议期间,与不采取措施相比,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值平均降低30%以上。11月1日至12日,北京空气质量一级4天、二级7天、三级1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分别为43、62、8和46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5%、44%、57%和31%。
“APEC蓝”哪里来?
为了保证会议期间的天空湛蓝,可以说北京下了苦功。“人努力,天帮忙”是北京大气治理过程中,人们总结的一句名言。回望这一个星期的时间,“天帮忙”的影响明显。在这次会议期间没有发生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而更为重要的“人努力”在这次会议期间更是被充分验证。
而“APEC蓝”到底有多蓝,现在也有了答案。它不但体现在人们的直观感受上,更体现在一组组实际的数据中。
众所周知,机动车尾气、扬尘、工业污染、区域传输已经被确定为是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幕后黑手。所以管好这些污染源,就成了保证“APEC蓝”如期而至的有效手段。
为了控制住“扬尘”污染,人们也使用了很多科技手段,比如采用“吸扫冲刷”新工艺的新型环卫道路清扫车辆,它能确保不产生扬尘、不对空气造成二次的污染,以及为了抑制道路上的悬浮颗粒物喷洒的道路抑尘剂等。同时,为控制施工扬尘污染,今年对全市1200多个大型施工工地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对土石方工地安装了高效洗轮机,对轨道交通工地竖井实施了密闭化作业。
通过一系列措施,扬尘控制措施的减排效果立竿见影。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宋强说,PM2.5组分分析结果显示,受扬尘影响较大的地壳物质质量浓度同比下降70%以上。同时,全市扬尘排放总量下降70%-80%,监测的城、乡道路(公路)路面积尘负荷分别下降了50%和40%左右,直观感觉就是城市变干净了。
而一直是排放大户的机动车,在“人努力”下,也减排效果明显。机动车排放包括汽油车、柴油车、非道路机械等燃油排放,是北京市PM2.5本地污染排放的最大来源,占到了31.1%。通过全市单双号行驶、渣土车与黄标车禁行、部分非道路机械停用等措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总量大幅下降,其中,氮氧化物(NOx)减排44%,颗粒物(PM)减排58%,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49%。
为了保障会议期间的一抹蔚蓝,工业企业也加快了升级改造的步伐。会前就完成了一批石化、汽车制造、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和环保技改工程,调整退出375家高污染企业。会议期间累计停限产462家工业企业,共削减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达到37%,对减少二次转化生成PM2.5发挥了重要作用。
6省联动效果显著
利用大气环境遥感技术,环保部门紧密监测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状况。从PM2.5来源解析看,区域污染输送年均对北京市PM2.5影响占28%-36%,所以京津冀的联防联控在会议期间尤为重要。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6省区市作为联动地区,采取多种措施,并对辖区内工业企业采取了停产、限产、减产等措施,以确保会议期间污染物减排至少30%。
比如,北京市怀柔沥青厂针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装置粉尘收集不彻底,存在跑冒问题以及作业区厂地未硬化、部分料堆未完全苫盖、有扬尘污染等问题,采取停产整顿措施,完全按照北京市政府有关环保督查的整改要求,全部整改到位。而河北宣钢焦化厂则把封堵、回收利用烟、气、水、尘四大污染物作为抓手,全力打造“零”排放企业。
在各方的努力下,本次会议期间效果也十分喜人。“与不采取措施相比,6省区市共同采取措施,使北京会期的PM2.5日均浓度值平均降低30%以上。”宋强告诉记者。
而6省联动还体现在空气质量的预警上,这也是保证“APEC蓝”的幕后英雄。
根据会议期间相关的空气质量保障预案的要求,6省区市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0月31日-11月12日,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预报会商以及空气质量预报,每天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牵头各监测单位,通过连线会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未来2天和7天空气质量级别以及首要污染物和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通过大气遥感等先进技术,专家在会议期间曾会商发现,11月4-5日和8-11日可能发生2次明显不利气象条件,从而影响空气质量,达到中度至重度污染水平。
针对上述情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经研究决定,6省区市分区域、分时段组织实施应急减排措施,特别应严格控制高架源(如燃煤电厂等),确保达标排放,并尽可能采取限、停产措施。最终,通过通力的合作,保证了“APEC蓝”如约而至。
“APEC蓝”能否持续?
会议期间,人们充分感受到了“APEC蓝”笼罩下的惬意生活。这抹蓝色,到底能否持续,能持续多久,就成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微博上写道,最初出现“APEC”蓝的时候,多少还有点吐槽的意味,但是习主席说完之后,变成了一种共识。相关部门承诺,之后要公布与此有关的数据,没准这个数据让我们拥有一个信心和能力,把过去认为30年才能治好的空气,也许20年、15年就能治好,但愿这是我们的收获。
对于市民的美好愿望,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表示,这次APEC会议期间采用的停工、限号等举措,只是临时的措施,在会议结束后,这些措施就不再实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APEC蓝”就无法持续。
方力认为,这次APEC会议期间的减排举措,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立体的科学实验。因为它验证了之前北京制定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是科学有效的,其中的技术战略、工作方针在这次的大演练中,都得到了证实。而接下来,要想留住“APEC蓝”,靠的不能再是这些临时措施,而是应该更加重视“精细化管理”。
比如,北京下一步将重点整治35万辆国Ⅰ标准以下汽车。黄标车已经基本被淘汰了。如果目前存量的35万辆国Ⅰ车和60万辆国Ⅱ车全部换成国Ⅴ车,那么北京以后的汽车减排成效将接近APEC会议期间的效果。
此外,APEC期间,针对外地进京、过京车辆,北京建立“黑名单”制。发现外地汽车尾气排放超标者,登记其车辆信息并记录在案,并不予办理进京证。之后会把车辆信息发送至车辆所属地环保部门,对方经过核查后依法进行处罚。而APEC会后,“黑名单”制仍将沿用。
科学技术是治污利器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庚辰说,这次APEC会议期间的蓝天人们有目共睹。可以说,这次的治理是一次从扬尘、汽车、工业到6省市联合防控的综合治理。而这次治理的力度也是空前的,所以从目前来看,取得成效也是很不错的。
从这次的综合治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证实一件事,就是北京以及周边的污染排放还是超标的。
王庚辰说,我们生存的环境其实有着很强的自洁能力,大气也是一样。但是当城市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大气的这个自洁承载力,城市就会出现污染。这次会议期间,我们不但对北京,还对包括北京在内的周边6省市进行了全方位的减排工作,将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了很低的水平,在这个水平内,城市的自洁能力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即便在会议期间,有几天的气象条件不那么好,北京的空气质量整体还是很不错的。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信心,就是只要把好了大气污染源头的关,把排放量压下去,我们就能夺回洁净的空气。”王庚辰说。
而这次难得的治污行动,实际上还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一定要更加重视科学治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的保有量实际上是很难越来越少的,稳定地增加才是最有可能的情况,而汽车的普及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方式。所以如果单靠减少汽车数量、限号等措施,并不是对污染的根本解决之道。所以在王庚辰看来,发展科学技术才是人们应该坚持的治理污染的方法。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弥补由发展带来的污染,这样才能使人们在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成果的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加强管理是“APEC蓝”可持续之道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表示,“APEC蓝”说明只要排放少,空气质量是可以没问题的,不要老抱怨说北京扩散条件不好。但也要注意到,APEC的种种控制措施显然影响了生产生活,因此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的做法是加强管理和治理,比如让固定污染源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连续达标排放;移动污染源也有很多改进措施,比如升级油品和车辆,实行灵活上下班制度等。
通过完善管理措施是可以让空气质量好转的,空间巨大。比如此次关停的企业,此前的说法是早已排放达标,但根据现有的数据,实际上并未连续达标,可能是“时好时坏”,这是普遍现象。从管理制度、法规上都还需要大力调整,比如技术早就更新多次,但排放标准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新,管理也还是表格式的。对于交通,也不一定要采取单双号限行,可以鼓励企业和单位灵活安排工作时间,错开高峰期。
“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说工厂排放污染就关停工厂,应该是有污染排放就治理。”宋国君对记者说,通过管理措施是能够让空气质量好转的,但现在没有这些措施,企业也就没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