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农田里de “防化战争”

来源:    发布日期:2015-11-16 15:00:21   阅读量:0

文/记者 白竟楠

  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虫害,其实就是利用大自然食物链的规律来保护农作物。
 

  每年全世界因病虫害而造成的果蔬产量损失高达41%至94%,而我国现阶段采取的主要防治手段依旧是化学农药。每一位读者同时也是一名消费者,对不合理使用农药而产生的恶劣影响自己可以“脑补”,面对这个情况,能否有一种方法成为农药的替代品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指的是用生物技术防治和应对作物发生病虫害,而天敌昆虫是其中的防治手段之一,在全国有效耕地面积中,有5%至10%的土地使用了天敌昆虫技术。那么天敌昆虫能替代多少农药?这项技术本身又是否可靠呢?

  生物防治是历史悠久的新技术

  在北京昌平区有一片苹果园,农民赵师傅是这片果园的园主,走进这片果园,苹果树的下面种植了各种功能性低矮植被,它们的作用是给天敌提供“住所”,在离苹果树区域不远的地方还种了柿子、蔬菜等作物,园子里到处飞着各种昆虫,就像一座花园。这是一座从不打农药的苹果园,这里的苹果也广为当地消费者认可。

  赵师傅说:“我不担心苹果会被虫子都吃掉,这的生态环境其实已经和其它的苹果园不一样了,这里的作物非常多样化。”当发生了小规模虫害时,赵师傅会说:“没事儿,过几天害虫自然就被吃掉了!”记者跟随农业学习团队在这片果园里随手摘苹果边走边吃,香甜可口,偶尔一个人手里的苹果咬到核处出现了虫子吃过的痕迹。

  生物防治技术不是一项新技术吗,其实,我国古代就有用黄蚁来防治柑橘害虫的例子,还有日光蜂可以防治苹果的蚜虫,丽蚜小蜂可以防治粉尸等等。

  我国在五十年代起就已经有了北京市农科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下文简称“植保环保所”)等专业科研机构,所以,可以说是以现代科学为工具向古人学习。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天敌昆虫防治手段经历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赤眼蜂和多种瓢虫、寄生蜂相继在我国引种定殖,如今,赤眼蜂生产已具规模。

  如果从天敌昆虫科研开始的第一天算起,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探索路程。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红印说:“如果天敌昆虫从研发到应用总共为一百步,我们现在刚走出了十步。”

  全国普查天敌昆虫

  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虫害,其实就是利用大自然食物链的规律来保护农作物。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天敌,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保证自然界生态的平衡。所以,只要把不同耕种阶段会出现的不同害虫一一了解,再找到能“克”它们的天敌就可以治这些害虫于死地了。

  陈红印说,天敌昆虫把害虫消灭的手段有两个,其一是直接吃掉这些害虫;其二是天敌将自己的卵产在害虫的身体或者害虫的卵里,寄生其中,汲取营养,最后破茧而出的就是这些天敌了,这些害虫就会被“消灭在娘胎里”。

  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吕仲贤就在浙江金华市的一个农村里,用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技术推动绿色农业,如今,那里已经是“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了。

  但是问题来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气候等条件差异甚大造成作物种类和生长状况多样,不同作物有不同的害虫,不同的生长阶段有不同的害虫,如何能找到对应的天敌呢?这些天敌又怎能不去吃作物呢?

  北京市农科院植保环保所王甦博士说:“我们在全国布置了68个观测点对天敌昆虫进行普查,用了四年的时间建立了种质资源库,豢养活体天敌,总共约300种天敌昆虫。”因为天敌昆虫是活体生物,在不同地域间,其生物学特性与防控效果均具有一定的差异。王甦说,必须积极开发、人工驯化改良不同的功能品系,比如抗高温(低温)的天敌昆虫、抗农药冲击的天敌昆虫、耐旱(耐高湿)的天敌昆虫等。而且,这些天敌中有广食性天敌,也有“一吃一”的天敌。


山东临沂“蜂进莓棚”助农增收

  让虫子抑制虫子

  以茄子为例,从播种到发育成熟需要经历发芽期、幼苗期、开花坐果期等不同时期,相应不同的时期都可能会有虫害的影响,那么把握好这些阶段的时间和特征,就能准确释放天敌。王甦说:“生物防治不是给害虫爆发时使用的,而是一种日常平衡,具有前瞻性的防范作用。”

  王甦介绍说,每一种作物的害虫都不是单一的,有很多种,如果只看到了蚜虫,并不是只有蚜虫,而是蚜虫占主要部分。当蚜虫被消灭之后还会有其它害虫替代蚜虫,因为不能让生态位产生空缺。

  “所以,天敌昆虫技术不以某一类害虫为靶向,而是以某一类作物的整个生长期为靶向,把握害虫替代的规律,保证在生长过程中,害虫的密度在整个经济阈值以下就可以了。因为害虫不能被杀光,如果杀掉所有害虫就会增加爆发迁飞性害虫的几率。所以,害虫之间、害虫与天敌之间的此消彼长,相互抑制是使得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王甦说,“这里的经济阈值以下指的是在害虫爆发峰值的5%以下。”

  在诺亚农场的辣椒大棚里,在辣椒种植区域外围种有一排玉米,农场的工作人员解释说,玉米的主要害虫是蚜虫,利用这些蚜虫可以豢养天敌瓢虫,因为这些蚜虫只吃禾本科作物,所以它们不会到辣椒上。当辣椒发生虫害时,这些瓢虫就会自动飞到辣椒作物上防治虫害了。在这座辣椒大棚里,壁上还附有一层长豆角作物来分担一些粉尸虫害,以同样的原理豢养天敌。其实,这就是物物相克的道理。

  生物防治有“缺点”

  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可以有效避免害虫的耐药性问题,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危害,生物防治如此优秀,与农药相比,生物防治技术就没有缺点吗?

  生物防治技术与农药相比最大的缺点就是见效慢。农药喷到作物上产生的杀虫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而生物防治则需要在一个稳定而统一的生态环境内,需要数日才能见效。但是,天敌不是“药”,它不需要反复投放,天敌昆虫可以利用害虫进行繁衍,并且可以回收再利用,这只需要一盆共存植物将天敌回收(用气味吸引以回收天敌的植物),再将它们挪到需要的种植区域即可。并且,天敌技术对植物病害起不到大的作用。

  对比于农药来说,生物防治技术第二难在操作繁琐。农药的喷洒十分便捷,只需要按照说明书的配比说明,将农药和水按比例混合,再喷洒即可。但天敌昆虫的投放则需要对作物的生长周期精确掌握。陈红印说,投放天敌还要和天气、温度结合在一起,比如温度高时,害虫羽化的过程就会加速,这时就需要提前投放,温度低时,羽化的过程会减速,可能就需要延期投放。而这些都会增加农民的精力投入。

  同时,天敌昆虫是生物,所以如果长时间运输,可能无法保证它们的存活期,而保存昆虫也需要一定的温湿度条件。

  天敌昆虫技术更适用于设施农业,对于大田来说,其经济效益偏低。同时,天敌昆虫技术并不适用于小农经济,所以需要家家户户之间的通力合作。


万头北京林木害虫的主要天敌“周氏啮小蜂”在昌平区温榆河畔放入山林

  我国推广天敌昆虫有困境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农业虫害是中国的农业历史文化,但如今,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依旧没有获得释放。

  陈红印说,在中国推广天敌昆虫有两项工作必须抓好,一是成熟的技术,二是良好的示范。中国的农民从来不缺乏智慧,相比起城市居民吃含有农药残留的蔬菜,农民在直接喷农药时就会吸入大量农药,他们更希望有一天能有好的替代技术。同时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在欧洲,天敌昆虫技术十分成熟,并且全市场化运作,法律对农药使用量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农民从企业手里买来天敌昆虫,并且与企业技术人员保持紧密联系,随时请求指导。

  陈红印说:“目前我国对于天敌昆虫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天敌昆虫大规模繁殖中的营养,也就是用什么来繁殖这些天敌,又不能让天敌‘改变口味’而不去吃害虫。其次,天敌昆虫的发育生物学,要有更先进的储存技术来保证天敌存活,比如要让天敌适时进入睡眠状态。最后就是定殖行为,要让天敌昆虫老老实实在自己这片地里待着,不能乱飞。”

  化学农药的原料是石油,仅此一点就决定了化学农药不可能永远存在,这也是生物防治的内在动力。成本会随着大规模应用下降,所以,技术发展是当前天敌昆虫和生物防治技术要突破的重点,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