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里含塑料微粒!“含塑盐”有健康危害吗?
文/记者 白竟楠
公众对含有微塑料的食盐无需过分担忧,
但微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警示。
近日,美国著名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刊登的一篇文章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文章援引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施华宏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称在我国超市购得的15个品牌食盐中,发现了包括聚乙烯、玻璃纸在内的多种塑料微粒。
我们还能不能好好吃盐了?“含塑盐”有健康危害吗?
纯粹“标题党”,数据严重失实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施华宏等研究人员,在研究海洋微塑料污染情况的过程中想到,海产食用盐的直接来源是海水,是研究这一科学问题的理想材料。所以,专门研究了海盐中微塑料的存在情况,并将这一数据研究写入了论文中。
这项研究被国际环境科学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接收,并于8月20日在线发表。8月28日《美国科学人》杂志根据在线论文刊载了中国食盐含有微塑料的新闻报道,其标题突出了“中国食盐”“中国消费者”的字眼,这其实是一个新闻媒体用标题吸引读者的做法。
“标题党”读者或许也忍了,但是其中的数据严重失实,原文中海盐每千克最高为681个微塑料,而媒体报道却为约每磅1200个(应该为每磅308个)。无论数据还是观点都与原论文严重不符。
“我们不是想证明食盐里有多少微塑料。因为人类在日常会使用和生产很多塑料、微塑料制品,很多微塑料颗粒就会进入水体当中,构成了全球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道季说:“我们想研究的是,在中国有多少微塑料进入海洋当中去?通过什么途径进入的?最后会到哪里去?通过研究发现,有的是被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吃掉了,有的顺着洋流漂到大洋中去了,一部分沉积到海里了,还有一部分是被降解掉的。对食盐的研究只是为了了解微塑料的散播途径。”
李道季强调,选取实际产品进行研究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常规手段,研究中选取了我国的食盐作为样品,完全是因为这样能方便地收集到所需要的实验材料。研究结论中突出的是第一次在非生物海产品中发现微塑料,回答了目前微塑料研究中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科学问题。因此,我国食盐在这项研究中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
微塑料污染让海洋生物遭受灭顶之灾
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新的海洋污染研究对象,并逐渐成为全球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已经展开,直到2001年国外科学家提供数据,其研究海域水体中微塑料的密度每立方米约有上亿个,这一问题才引起了各国政府、媒体和研究人员的注意。
海洋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有两种,第一种叫“初生微塑料”,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环境中的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工业产品。第二种叫“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所以,微塑料不是塑料瓶的物理碎片。
微塑料不仅存在于海洋中,也会存在于海鲜食品中,也会附着在衣服上(化纤衣服上的小毛毛也算)、飘落到办公桌上,啤酒里面也有,蔬菜如果洗不干净也会有微塑料。所以,人类不会仅通过食盐才能吃到微塑料,我们每天吃到的微塑料可能也不仅仅是十几粒,在食品安全范畴,微塑料无处过滤也无需过虑。
研究人员发现,德国的啤酒中微塑料的含量高达150个/升,蜂蜜中每千克最高达400个;加拿大的养殖贻贝每千克软组织中最高达1.3万个。而根据年摄入量计算,欧洲人通过食用贝类对微塑料的摄入量最高达每年1.1万个。而据目前分析的数据,通过食用海盐摄入的微塑料最高含量为每年1000个。
事实上,微塑料在生活环境中无所不在。对此,美国专家Sherri Mason作出了比较公正客观的评论:“鉴于微塑料已普遍存在,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货架上食盐中发现微塑料已经不重要。”
微塑料同样可能存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食盐中,也可能同样存在于我们周边的其他产品甚至空气粉尘中。从早起刷牙到晚涂面霜,你可能无时无刻不在跟微塑料接触。因为部分牙膏和化妆产品中添加有塑料微珠。因此,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通过各种途径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很多微塑料。
塑料袋扦子果皮随手扔,对海洋卫生构成了威胁
食盐生产到底安全吗?
食盐是每一个人每天都会进食的,不仅是中国人。为了了解食盐具体的生产流程,记者采访到了天津长芦汉沽盐场生产部部长崔会达。
我们日常在超市买的袋装食盐通常采用真空精制盐的制作方式,而工业用盐大部分采用日晒盐制作工艺。就真空精制盐来说,要经过过滤、蒸发、洗涤、脱水、加碘、干燥、筛分、灌装八个环节。
制盐的过程简单来说是这样的。先把海水通过逐步蒸发浓缩变成原料卤水(卤水是经过浓缩的海水,达到一定浓度称其为卤水),使其氯化钠的含量提高。然后再通过沙滤(使水通过沙粒层把所含杂质分离出去)对原料卤水进行过滤,在这个步骤中,过滤以微米计量,所以大海中的沙子、垃圾、泥土等都会被“踢出去”。
经过净化的卤水就会被送到蒸发罐中进行蒸发,“这是一个能源换盐的过程,对卤水进行加热,把水分蒸发出去以后,氯化钠自然就析出了。”崔会达说。
经过罐装蒸发的盐里面除了有氯化钠,还有硫酸根、镁离子、钙离子等物质,为了确保盐里氯化钠的成分达到国家优质盐标准99.1%以上,会加入一定的咸水对盐进行洗涤,这个过程会去除多余的元素,确保氯化钠纯度。同时这一过程也会把杂质、不溶物等物质洗涤出去。经过这步骤的盐呈浆状,再通过离心机的高度旋转,把多余的水分甩出去,此过程后,盐中会含有3%的水分。
加碘之后,通过干燥将盐中的水分控制在0.5%以下(国家优质盐标准),再进行筛分,将颗粒稍大的盐排除,就可以进行包装了。
总结来说,食盐的生产是一个“多效蒸发”和“三次过滤”的过程,所以是可以确保安全的。
微塑料颗粒已广泛存在
微塑料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李道季说,由于微塑料是近年来才关注的一个环境问题,目前对人体健康风险的研究还非常少。“目前大多开展的是室内高浓度微塑料对动物的暴露实验,其实验数据暂时还无法外推到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由于暴露途径复杂和检测困难,目前无法估算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每天到底会摄入多少塑料。”
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肖宏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在塑料微粒对人体危害程度的基础研究较少,食品安全标准中也并没有限量标准。这是目前食品安全中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每日最大剂量食用盐测算,一个人一年将会摄入约1000粒塑料微粒。
因此,公众对含有微塑料的食盐无需过分担忧,但微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警示。
2014年,英美研究人员联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观点”文章指出:微塑料已遍布整个海洋,而生物体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及微塑料对生物的生态效应和健康风险,是当前微塑料研究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除了破坏海洋环境外,海洋微塑料一旦进入食物链,将会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海洋微塑料和海洋中的低营养级生物,例如浮游生物,具有相似的大小和密度,且许多海洋捕食者不能区分它们和微塑料,因此微塑料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
研究发现,在来自于英吉利海峡的504条鱼类中,36.5%鱼的消化道里存在微塑料。在收集于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385个藤壶中,33.5%的个体消化道中含有微塑料。在来源于养殖场和超市的成熟的贻贝和太平洋牡蛎消化道中,研究者同样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海洋生物不仅能够直接摄食海洋微塑料,而且可以通过摄食猎物而间接吞食微塑料。
每天,人类都在产出大量的塑料垃圾,而这就包括我们每个人。举个简单的例子,日常使用的大量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瓶都可能是微塑料的来源,食盐中的微塑料或许就是你在不经意之间抛弃的一个塑料袋在粉身碎骨之后又幽灵般地爬上了你的餐桌。
李道季说:“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减少塑料污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当微塑料幽灵般爬上你的餐桌时,你知道这不再是一句空话。”■
(文中数据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