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3·15|一年打100万个电话只要4800元,AI电销机器人野蛮生长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3-03-15 22:03:22   阅读量:0

近年来,“AI电话销售机器人”频繁骚扰消费者。背后有何“灰色产业链”?如何治理AI电销乱象?来看记者3·15调查>>

撰文/记者  赵天宇 

采访专家:

牛 凯(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刘德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暂时不考虑了谢谢。”

“已经打了很多次了,不要再打来了!”

“你们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

随着Chat-GPT走红,如今AI概念炙手可热,但AI带来的影响也并非都是正面。近年来一种新型推销方式“AI电话销售机器人”(以下简称AI电销机器人)的发展,却让普通公众遭受“围攻”,可谓有苦难言。

车险临近到期的魏先生,连日来频繁接到保险推销电话:“同一个公司,一天能打十几个,有时是男的有时是女的,早中晚什么时间都有,每次电话号码还不一样,但问的都是重复的问题。”

“3年前想把家里闲置的房屋出租,如今3年过去了,现在还有中介给我打电话。”网友@灵巧的胡椒粉抱怨说,推销电话总是防不胜防,“特别是有了AI加持以后,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这种名为推销,实为骚扰的电话对人影响挺大的。”

记者调查:

机器人学习一天即可上岗 每日可打电话3000个

AI电销机器人,本质上还是一种语音机器人,它能生成模拟真人说话的AI语音,或者使用提前录制好的真人语音,完成AI打电话的功能,与客户沟通应答,实现产品推销目的。令人担忧的是,AI电销机器人已经演变成新型电话骚扰工具,其背后衍生出了一条非法泄露隐私数据的“灰色产业链”,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用于引流和筛选诈骗对象的智能工具。

▲如今AI电销机器人已经演变成新型电话骚扰工具,其背后衍生出了一条非法泄露隐私数据的“灰色产业链” (来源:新华社)

AI电销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是“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通过语音识别,AI可以将人类语言在文字和声音间自由转换。自然语言理解和合成又使得AI能够分析处理人类语言,了解人类的意图并能与人沟通,使AI可以对答如流,并支持自我学习。

记者调查发现,AI电销机器人目前在网络上可谓风头正猛,在互联网上销售相关产品的商家也不在少数,不少人还给自己贴上了“改写电销历史”“人工智能推动”“新一代产品”等标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以“商业地产推销”为由,联系了某AI电销服务提供商。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只需要设置一些简单的话术内容,机器人学习一天就可以上岗工作,并且“越用越聪明”。

至于话术内容,这名销售表示:“都是真人录音师前期录制,录制好后搭建到系统内,然后系统植入语音识别器,只需要导入客户号码,进行拨打就可以了。”


▲销售发给记者的演示视频,女声是AI电销机器人,男声是真人客户。AI拨打的电话“真实度极高”,应答流畅毫无破绽

此外系统还能在后台进行设置自定义回答分支,包括“是否允许客户打断”“是否允许发送短信”等等。避免出现单方面语言输出的尴尬场景,显得更加细腻和真实。

在销售发给记者的演示文件中,由于语音都是真人录制,这款AI电销机器人拨打的电话“真实度极高”,几乎听不出是AI拨打的。而这样的基础版套餐,每天可以拨打3000个电话,一年下来就是100多万个,年费只需要4800元。

AI电销机器人衍生泄露隐私数据“灰色产业链”

受制于技术成本和复杂度,自研AI电销机器人的难度不小,因此不少头部企业都开放了相关服务。以某平台解决方案为例,开放的只有核心技术,将客户语音转为意图流返回,其余话术平台搭建、语音录制或合成等工作全需客户企业自行解决,或者购买代理服务。

客观来讲,AI电销机器人为商家降本增效创造了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但如今AI和电销行业捆绑在一起,暴露更多的却是负面问题。

▲如今AI和电销行业捆绑在一起,暴露更多的却是负面问题。(来源:pixabay)

AI电销合法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住宅、交通工具等发送广告,也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因此商家利用AI电话向消费者推销广告信息的做法,本身已经是违法行为。

但在巨大利益驱动下,部分AI电销机器人背后已衍生出了一条非法泄露隐私数据的“灰色产业链”,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用于引流和筛选诈骗对象的智能工具。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电销客户资料在地下被频繁交易,不法分子称其为“料子”。其中“AI料子”采用程序爬取获得,一万份价格在150元到200元,“手波料子”则经过人工筛选,提供的资料更加精准:“直接开一个账户,机器人呼出电话一个收费2毛2”。

2022年4月,江苏镇江警方抓获了一个涉及全国多地的网络诈骗团伙。在这起案子中,犯罪团伙利用AI机器人拨打了1700万个电话,获取有效客户电话80多万条,为境外诈骗团伙大量引流。

专家建议:

科技应向善 严厉打击滥用技术的不法分子

早在2018年7月,工信部、最高法、最高检等13个部门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进行专项整顿,对骚扰电话进行管控,组织建立全国统一的“谢绝来电”平台,引导相关组织和个人尊重用户意愿规范拨打商业性电话。


但骚扰电话并未绝迹,反而有愈演愈烈的之势。来自电话邦联合可信号码数据中心发布的《2022年度骚扰、诈骗电话形势分析报告》显示,骚扰电话标记量近四年(2019-2022)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骚扰电话标记总量超4.99亿次,较2021年上升了36.33%。

“这与AI电销机器人使用增多有关,也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熟密切相关。”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牛凯分析说,近年来AI在商业化应用领域有很多成熟的案例,像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给公众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技术是把双刃剑,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一些违法应用也随之而来,所以AI电销就出现了“野蛮生长”趋势。

如何治理AI电销乱象?牛凯建议,一方面舆论要加强正面引导,呼吁公众提高认识、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另一方面,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骚扰电话的界定范围还不清晰,相关惩戒措施也偏弱,必须要加强立法和监管,严厉打击滥用技术的不法分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德良表示,AI电销机器人在本质上是传统“电话销售”的升级版,是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进行电话营销的新形式。电话营销在很多情况下会对社会公众构成骚扰,也是一个长期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就逃避法律监管。

从技术原理和利益关系上讲,电信运营商作为基础服务提供者,其对骚扰电话问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真正有效治理这种问题,必须要让电信运营商发挥关键作用,令其对骚扰者对被骚扰者承担连带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社会公众维权的“高成本、低收益”问题,打破AI推销电话“低成本、高收益、低风险”的怪现象。


▲目前,部分手机内置AI助理功能,不仅能自动接打AI电话,还能实现手机AI与AI推销电话“畅聊”,并生成文字记录。图为某品牌手机该功能演示图(来源:荆楚网)

另一方面,刘德良认为“技术问题用技术手段解决”也是一种思路,即借助于第三人智能程序通过大数据识别、拦截骚扰电话,这种方法已经被证明比较有效。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类似功能会愈发完善,消费者受到的影响可能就会更小。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用户而言,守住个人信息安全关口,才能尽可能减少隐私泄露的可能性。即便接到相关电话,也要克制自己的贪欲。难道真的会有什么电话来给你送福利吗?毕竟天上掉下来的往往只有陷阱,可能你才是他们的馅饼。

从“科技向善”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例如炸药、原子能、化工技术在创造财富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安全威胁、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或许也有类似困扰,必须防范它们带来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引导技术为公众谋福祉,而不是成为单纯谋利、甚至违法犯罪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