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创关注 正文
活力中国 | “栽梧桐,引凤来”,怀柔科学城打造集聚全球科研人才“强磁场”
2025-06-22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5万

群山逶迤,碧水萦回。在这片环山抱水,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之中,坐落着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瞄准前沿、主打“突破”、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怀柔科学城。6月18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探访加速崛起中的怀柔科学城,实地感受这一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的科学魅力和其对全球科学家的强大吸引力。

怀柔科学城俯瞰图

科学设施集群引领五大科学方向的前沿创新

站在怀柔科学城起步区的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五层,远眺连绵不绝的长城,俯瞰星罗棋布的科学设施集群和城市配套建设,不禁令人心摇神驰。

占地总面积约100.9平方公里的怀柔科学城,是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地,也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围绕物质、生命、空间、地球系统、信息与智能等五大科学方向,怀柔科学城布局了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也因此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这里,拥有世界上“最亮的光”——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发出的同步光,亮度是太阳的一万亿倍。HEPS建筑形似一个放大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生动地把它比作“一个超大号的X光机”。“它能产生高强度、高相干性的X射线,具备极强的穿透能力与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可穿透厘米级厚度的金属,实时探测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这样的特性为航天材料、生物医药、能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平台和有力支撑,从而成为科研人员探索物质内部“微观世界”的利器。

 这里,还拥有能够从“1纳米到1米”的尺度跨越、精准捕捉生命体动态结构与功能的“生命之眼”——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融合了光学、电镜、X射线、磁共振等多种成像技术,突破了高端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卡脖子”难题,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多时空分辨率下宏观、介观与微观的成像与分析,为脑科学、肿瘤学、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的生命科学难题提供强大工具支撑。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据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主任陈良怡介绍,今年4月,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在建设阶段,涌现出一批重大成果,如光泵磁强计脑磁图、全人体PET-CT成像装置、微型多光子成像、高通道神经探针、活细胞超分辨成像等,展现了从“看见生命”到“解码生命”的多层次,全景式揭示了生命奥秘的成像组学新范式。

16个设施平台开放共享机时超123万小时

当前,怀柔科学城已构建起从原始创新、交叉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迈入运行为主新阶段:4个大科学装置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运行;16个科学设施平台已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累计开放使用超123万机时,服务国内外用户600余家;多个交叉研究平台实现跨学科协同创新。

正所谓“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世界级科研平台的先进性和体系化,为解决全球性前沿科学难题提供了坚实支撑与助力,也天然对接着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人才的最强烈需求。

据怀柔科学城管委会交流合作与人才工作处处长王建欣介绍,怀柔科学城吸引了来自全球的2.5万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19名诺奖级科学家、28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78名两院院士、671名外籍人才,“聚人气、聚科研气”的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成效显现。怀柔科学城目前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产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已累计突破关键技术51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29项。

“以才引才”全力打造国际科研人才“强磁场”

怀柔科学城为何能持续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怀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兰雄景认为,除了“平台引人”,还包括“大师科学家带人”“高校育人”“环境留人”也同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他介绍,依托“战略科学家+团队”的人才引育机制,怀柔科学城已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院士以及高水平的教授专家。他们在此工作、开展研究,也将自己的学生和科研合作者一同带来,形成了“聚才成群、以才引才”的连锁效应,进一步强化了怀柔科学城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一批高校落地于此,培育本土科研后备力量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青年才俊参与科研项目,形成开放多元、学术活跃的人才培养环境。此外,怀柔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一城两都”(怀柔科学城、雁栖湖国际会都、中国影都)的功能支撑、国际化高标准的配套设施,也使怀柔科学城成为了海内外科研人才向往的科研热土和“一生之城”。兰雄景表示,到2035年,怀柔科学城计划再吸纳10万余名高水平科研与产业人才,共同打造世界知名科学城。

来源:北京科技报

撰文:记者 吉菁菁

供图:怀柔科学城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推荐阅读
把怀柔科学城打造成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高地!殷勇到怀柔区调研
2024-10-16 识政微信公众号
走进怀柔科学城系列科普活动启动,近百名市民探访大科学装置
2024-07-29 北京日报客户端
加强原始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北京怀柔科学城加速崛起
2024-07-27 人民日报
首批13家企业集中入驻,怀柔科学城长城海纳硬科技加速器开园
2022-07-19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