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个雷达、1个“抓手”、12个高清摄像头等零件组成的模组在机械臂的挥舞下渐渐“苏醒”......15分钟后,这个“大脑”将会装上货箱开始上路工作,这是新石器无人车工厂的日常,也是目前我国自动驾驶领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来感受自动驾驶领域的“最强大脑”。
新石器无人车中央平台模组/激光雷达标定机械臂
“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精确的图、可靠的网、实时的云”是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打造城市级公共实验平台解决自动驾驶领域难题的重要部分。
“自2021年开始布局视觉技术路线,如今已实现BEV(鸟瞰图)与OCC(占用网络)算法全量上车,摆脱了对多融合传感器融合方案的依赖,使得硬件成本大幅下降。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下,摄像头易模糊,影响行驶安全。此前安排安全员擦拭摄像头,成本过高。现模组中研发‘抓手’,可随时清洁摄像头,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从新石器无人车的初代产品到现在批量生产的产品,生产成本已经从百万降到了十万左右,各项功能也越来越精准、完善。”新石器无人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设计师杨哲介绍。
除了自动驾驶车的不断更新迭代之外,在路侧基础设施上,示范区也在进行多杆合一智能网联标准入口的建设,将摄像机、雷达等感知设备综合为“一杆”,助力智慧交通的建设。
高级别的自动驾驶需要更精准的地图,更可靠、快速的网络。相比于传统地图,高级别自动驾驶需求的地图需要精确到厘米级,更新频率要达到每小时甚至每分钟。为统一行业标准,解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行业共性问题,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协同组织了100多家生态单位共同推进研制,填补了行业的空白。
在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方面,北京市目前已实现全市600平方公里路侧基础设施智能化部署,首次在全国建成涵盖“车、路、云、网、图”五大体系的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助力企业自动驾驶相关技术快速迭代更新。
自动驾驶技术的演进
成百上千个锥形的吸波材料密密麻麻地贴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全电波暗室里,通过房顶上的天线发送通信信号来测试装载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产品。
据介绍,吸波材料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产品接收信号的纯净,在产品能保证基本的导航性能后,再通过改变实验室的环境来测试其他复杂环境下的性能。测试完成后创新中心会联合车企一起,针对测试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不断推动技术的进步。
全电波暗室 图片来源: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北京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在车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和系统研发方面形成领先优势。积极引导企业聚焦车规级芯片、感知系统、车载操作系统、高精度地图、智能座舱等关键技术,强化产业协同联动,形成上中下游产品种类齐全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条。
目前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已经集聚了包括国企智联、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新石器在内的重点企业,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领域企业超过100家。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汽车处副处长孙全胜表示,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向35家自动驾驶企业发放超过1000张道路测试牌照,为干线物流、无人配送、智能网联巴士等八大场景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公司+联盟”的组织模式运营。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单位的联合支持下,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中国汽研等23家来自整车、零部件、信息通信等行业的领军单位和研究机构联合出资组建。同时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和联合招商,成功申报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小马智行在全国投放了300台左右,北京有近百台无人驾驶车,日均接单15单左右,运营时段从上午7:30到晚上10:30。除此之外,小马智行在2025年1月拿到了自动驾驶卡车编队无人化的牌照,运输路线主要是从北京到天津,无人驾驶卡车的编队按规定是‘1+N’的模式,根据规定未来‘N’最多可以到5台,首车有一位安全员。”小马智行工作人员罗丹介绍了目前小马智行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运维情况。
截至2025年6月,新石器已陆续获得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合肥、嘉兴、常州等250个城市和地区的公开道路许可,累计交付部署无人车超5000辆。与此同时,新石器还与多家头部物流公司完成技术和商业效率验证,实现规模化运营。其在北京积累的经验正以燎原之势推广向全国,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在北京亦庄,有人与无人默契共行,无人车穿梭于楼宇街巷间,已成为城市脉动中不可或缺的科技基因。客运巴士、货运卡车、无人零售、快递转运、robot taxi等无人应用场景早已描绘,未来已来。
来源: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