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信息请下载APP

国际科创中心十年记 | 北京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双突破”背后的高校力量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日期:2024-04-10 14:10:38   阅读量:0

4月,百花齐放,春意盎然,北京迎来了最美的季节。在位于朝阳区的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之花也在悄然绽放。

记者/贾朔荣 摄影/段大卫

作为首批建设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中心的三所高校之一,北京工业大学以“三高五转两体系”模式,构建了“科研团队-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

聚焦基础研究,绽放创新源头之花

“氢气在潜水医学中已有近百年的应用史,但并未作为医学气体使用。通过十余年研究,我们不仅实现了氢气生物学机理多项基础理论突破,还创造性提出‘氢医美’概念并成功研发‘原创氢敷料的医美系列产品’。”

4月7日,在 “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题采访活动中,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雪梅介绍道。 

 ▲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雪梅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更好地发挥高校创新源头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将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基于基础研究原创成果研发成功的新型氢敷料系列产品,对伤口的修复效果大幅优于现有敷料。”马雪梅补充道。相比于玻尿酸和胶原蛋白动辄过万的分子量,新型氢面膜可以很容易穿透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到达皮肤深层发挥作用,同时具备修复和抗炎症等功能,在医美领域特别是抗衰老、敏感肌修复、促进伤口快速少疤痕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产品。

由马雪梅牵头的新型氢敷料从基础研究、概念提出、设计理念到产品形式均为国际首创,在高端化妆品和医美敷料领域开辟了新的方向,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目前,‘氢面膜’已完成试用品制作,具备全生产线能力,正在与投资机构洽谈,有望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马雪梅补充道。

▼▼▼

强化政策支持,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原先专利都是职务发明,专利所有权人是学校,但经过赋权改革,学校先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再与成果完成人以知识产权共同作价入股的形式进行转化,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北京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秦文斌介绍道。

 ▲北京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秦文斌

秦文斌团队参与的“激光器成果转化”项目是北京工业大学“先赋权后转化”政策的首个成功案例。依托该项目,北京工大亚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正式成立。公司同时是北京市首家采用专利赋权改革试点政策,通过专利作价入股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并落地北京的企业。

作为以研发、生产、销售高功率激光器及系统装备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依托北京工业大学持续开展研发,实现“从1到100”的转化。

北京工业大学“光学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自2000年起,北工大先进半导体光电技术研究所开始开展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研究,相继突破了高亮度半导体激光芯片外延与制备、器件封装、光束整形与合成、光纤耦合以及系统集成与工程化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实现了激光器全国产化。

学校搭台,科研人员真正走向台前,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主角”,有力推动了创新转变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

▼▼▼

发力前沿技术,“揭榜挂帅”现新成效

过去十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激增,能挑大梁的工业机器人往往需要负重50公斤以上,而这些“顶梁柱”的肘关节必须用到RV减速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RV减速器中的核心零部件摆线齿轮的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费用高昂甚至长期有价无货。

2023年4月,在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上,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纪姝婷团队在“揭榜挂帅”机制的促成下与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对接,携手研发生产摆线齿轮加工机床。

 ▲北京工业大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纪姝婷

“高精度摆线齿轮蜗杆砂轮磨齿机国产化的难点就在于机床刀具的设计,国内各大企业仍然没有独立设计该刀具的能力。”据此,纪姝婷团队向摆线齿轮制造工艺这一技术发起了挑战,并成功研制出加工高精度摆线齿轮的刀具。同时,依托于国产机床,建立了独有的高精度摆线齿轮加工工艺,创造了配套的刀具廓线检验方法。

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该技术支付1000万到校经费,全力支持纪姝婷团队进行项目研发。通过该技术,高精密摆线齿轮的生产成本缩少至三分之一,生产效率提高2到3倍,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将该项技术投入工厂应用。

见微知著。“从0到1,从1到100……”北京工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也映射出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年来,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积极成效。

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科创30条”等突破性政策,率先实施科技成果处置、使用、收益“三权”改革……

推动在京高校院所制定、修订系列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制度……

2023年全年举办中关村“火花”系列活动114场,推介项目384项,促成在京落地21项,融资额1.23亿元……

据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介绍,2023年,北京市技术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现“双突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十万项,达106552项,相比于2014年的67278项,增长58.4%;2023年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536.9亿元,相比2014年的3136亿元,增长172.2%。

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介绍,接下来,北京市将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核心工作,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构建科技成果供应与产业技术需求双向通道,提升创新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高技术成果在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实现提升。

更多信息点此进入2024中关村论坛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