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骨质疏松患者日常如何护理?哪些事情不能做?
2025-01-2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9367

撰文/赵久兰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降低和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尽管骨质疏松本身不会直接致死,但其引起的骨折,尤其是髋部或脊柱骨折,可能会引发慢性疼痛、残疾,严重时甚至影响生命质量。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加,骨质疏松发生率也不断增长,对家庭、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因此,如何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就骨质疏松患者的日常护理措施与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1.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的一种骨科疾病,可引起乏力、四肢疼痛、脊柱畸形,且患者容易发生骨折。多数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老年患者若不积极治疗,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伴随慢性疼痛、残疾,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2.骨质疏松的日常护理要点

规律用药:目前临床对于骨质疏松主要是采取保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多数患者首选治疗方法,主要服用药物包括钙剂、维生素D、抑制破骨细胞药物等。钙剂主要适用于饮食中钙摄入不足的骨质疏松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碳酸钙或枸橼酸钙。补钙要注意适量,不能超过医嘱服用,不然容易引起高钙血症,甚至增加肾结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维生素D的服用可以促进钙剂吸收,从而降低患者骨折风险。

生活护理:叮嘱患者适当参加运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魄。但是要注意避免在下雨、结冰的时候出去运动,避免跌倒发生骨折,必要时可以使用助行器。患者可以多晒太阳,晒太阳可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从而改善钙剂吸收情况。行动不便的患者需要注意减少家中的障碍物,增加扶手,预防跌倒发生。此外,还需要叮嘱患者多休息,预防身体疲劳,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饮食护理:健康饮食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尤其是维生素、钙铁等微量元素。叮嘱患者多吃高蛋白、高钙、高铁食物,如瘦肉、牛肉、鱼肉、鸡蛋、牛奶、芝麻等食物,同时要多饮水。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保持低盐低脂饮食。

3.骨质疏松患者哪些事情不能做?

中国有一句俗话是“以形补形”,因此很多人认为多喝骨头汤可以预防骨质疏松。但是现代研究指出,一杯牛奶中的钙含量远高于骨头汤,并且骨头汤中的脂肪含量较高,多喝骨头汤容易引起血脂水平升高。因此,最好不要经常喝骨头汤,可以多喝牛奶补充蛋白质和钙质。

有人认为骨质疏松就是由缺钙引起,盲目服用钙片。但其实骨质疏松的发生原因是骨代谢、骨吸收速度异常引起,临床治疗不仅仅需要补充钙质,还需要采取其他干预措施;同时盲目服用钙剂会导致高钙血症,引起较多健康问题。患者应该在医生建议下服用钙片。

很多患者在体检时发现骨质疏松,但是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觉得没有症状就不需要用药治疗,等到出现临床症状时,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患者在确诊为骨质疏松之后,需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绝经后妇女,可以定期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观察机体的骨密度变化。

许多患者认为骨质疏松容易造成骨折,因此应该减少活动量,预防骨折的情况发生。但其实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维持骨密度与骨强度正常,而缺乏运动容易造成骨量下降。同时如果不注意运动锻炼,可能导致肌力下降,对骨形成的刺激进一步下降,不但容易加重骨质疏松的病情,还会影响身体的灵活性,增加跌倒风险,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体育锻炼有助于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因此,骨质疏松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例如可以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高龄患者可以进行原地踏步运动。

4.结束语

骨质疏松患者需要做好日常护理措施,稳定病情,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爬坡、过坎、拐14个弯!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卷”啥?
2027年底北京将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推荐阅读
骨质疏松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如何?
2025-02-27 北京科技报
预防骨质疏松,从年轻开始做起
2025-01-17 北京科技报
骨骼的“沉默杀手”:骨质疏松如何悄悄威胁你的健康?
2025-01-17 北京科技报
骨质疏松:沉默的骨骼危机与科学防治指南
2025-01-13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